中华武术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著称,拥有众多的流派、功法和技法。以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等为代表的拳法、掌法,种类繁多的器械类项目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但令国人自豪,更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的练功口诀,还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不严,拳必歪;学不专,拳必滥”的修身法门,抑或是“笨鸟先飞早出林,笨人勤练武艺精,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哲理思考,都体现着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然而,从春秋战国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共识,到唐宋以降,如李白等文人因各种原因无法科举入仕而“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的仗剑走天涯,再到武术的技击性在火炮洋枪杀伤力前的羸弱,“武功”在“文事”面前一路走低。当代社会,传统武术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习练人群逐渐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说,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武术更多地活在影视剧及美好的记忆之中,虽然依然通过情感与人们紧密相连,但人们切身体验武术的场景和机会并不多,这既有违人们对这一中华瑰宝的热爱和向往,也是武术资源的沉睡,应当通过武术与文化、与旅游、与养生、与教育培训、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武术产业,更好地彰显文化软实力。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外交部、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该《规划》指出,武术产业是以武术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和教育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大力发展武术产业是激发武术产业发展活力、弘扬武术传统文化、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对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
武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诠释与传播,更少了大众的体验与参与。上世纪80年代,一部《少林寺》,凭借着摄像技巧和精湛的武功,迅速引发“武术热”,并以此带动了嵩山少林寺武僧团的成立,打响了“少林”品牌。之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影视作品,进一步掀起了“功夫热”,带动了武术服饰、器械及培训等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虽说武打影视、武侠文学给大众提供了关于中华武术的精神体验,但这种体验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局限性。当前,应大力扩展有关武术的体验场景,进一步打响包括嵩山、佛山在内的武术品牌,发挥好100个武术之乡的产业驱动作用,不断完善武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培训研修、用品制造、武术旅游、影视动漫等的产业链条,通过实施武术文化品牌战略,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武术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
当然,这一转化和体验不仅仅是武术作为体育项目的参与,更是文化的融入与体验。在增强体验性的过程中,要把不同拳术、门派背后的文化含义及传承展现出来,更要把中华武术背后“因敌而制胜”的兵家思想,以及习武与修身相融合的儒释道智慧进行创新诠释,从而更好地增强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力和对更广泛人群的当代俘获力。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文化正是武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功。面对上述《规划》所指出的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讲好武术文化故事,体现中国武术精神,展示中国武术形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创造性地提供更多有关武术文化的体验场景,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力发展武术产业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