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的5亿元贸易总额,到2017年超过350亿元贸易总额;从2011年仅有79家中外文化企业入驻,到仅2018年就新增500家企业,其中不乏演出、影视、动漫、游戏、出版、艺术品、投资等各领域的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可喜数字的背后,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乘着改革开放东风,积极拓展文化贸易渠道、推动中国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不懈探索。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的前身是2007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起成立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2011年,初具整合政策、开拓渠道、便利企业、吸引人才、促进合作、推动发展等功能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被正式批准命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以下简称“上海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但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上海基地着力搭建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创新平台、国际文化贸易展示推介平台、国际文化贸易信息咨询平台、国际文化贸易政策试验平台以及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训平台,积极探索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提高对外文化贸易质量的方式和途径。
上海一系列制度创新与政策开放,为中国新一轮的开放与发展提供了强劲引擎和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为“文化+”和“+文化”的跨界融合发展增添了动力。在文化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上海基地逐步改变中国文化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的局面。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行动计划》、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品牌活动等,上海基地采取“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的方式,在东亚、东南亚、中东欧、非洲、北美、南美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贸易促进活动,包括举办中拉文化产业交流会、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媒体交流会,以及组织展团参加美国国际品牌授权博览会、美国洛杉矶艺术展、法国里昂国际漫画节等。据上海基地运营机构董事长任义彪介绍,每年由上海基地组织、承办和参与配合的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及重点展会达20余项,通过文艺演出、文化展览、高端论坛、专业商洽、企业参访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与各国各区域展开合作交流。
展会、论坛、商贸交流会等活动的频繁举办,促成了多个文化贸易项目的落地。以上海基地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的2017“欢乐春节”中新文化贸易促进系列活动为例,“中新文化产业交流会”“‘中国风格’文创产品展”“影视合作商洽会”“文化贸易商洽会”等活动的举办,拓展了两国文创界的交流合作;上海基地带去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也受到新加坡民众的欢迎。其中,鸣徽文化的“娘惹瓷”中国红系列产品被大客户一次买断,其他展品被娘惹博物馆收藏;上海玛戈隆特、景德镇格物陶瓷的瓷器,上海丝绸集团的丝绸等被要求从国内订购补货;美罗百货集团、友联书局等当地商业机构也纷纷发来订单。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上海基地还积极对外介绍中国文创产业的鼓励政策和前景趋势,吸引更多国际优秀文创企业和项目进入中国市场。
2014年,上海基地举办首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以下简称“CCLF”),成为自贸区内首个专业文化授权展。CCLF坚持高端、专业定位,为国内原创授权项目提供展示交易平台,为中外文化授权产业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并推动文化企业与国际市场互动对接,帮助企业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同时,CCLF引进国际文化授权项目,协助海外授权商和授权代理商寻找合作伙伴,扩展中国市场的授权网络。2017年,来自俄罗斯、波兰、以色列等16个国家的逾130家文化企业,200多个热门IP形象,近万件品牌衍生品参加了CCLF。上海基地运营机构总经理梁永逸介绍,CCLF不仅鼓励原创IP向更丰富、更宽广的文化创意载体和形式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与融合,也通过传统文化的跨界授权,盘活非遗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例如新疆龟兹壁画、疆绣、龙泉青瓷、上海绒绣、金山农民画、江西瓷板画、朵云轩木版水印、‘诸子百家国风画传’等古老的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内容,均通过CCLF的大平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梁永逸说。
当下,“文化+”“+文化”的跨界融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教育乃至制造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各种业态开拓市场、扩大影响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做强做大、提升能级的必由之路。任义彪说:“在支持自贸区深化改革创新、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以及将上海打造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等大政方针的框架下,上海基地将配合推进各项文创文旅促进发展政策的实践与不断深化——尤其是涉及‘文化+’‘+文化’的政策,提供‘平台+政策’‘平台+资本’‘平台+项目’3个维度的助力,争取更多文旅支持新政先试先行,成为政策开放、制度创新的试点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