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到山东青岛自驾游的黑龙江游客张萌萌和朋友,专程来到青岛灵山湾东方影都产业园参观。产业园项目部的后山上,“东方影都”4个白色大字非常醒目。山下,几十座影棚依次排开,整齐而壮观。张萌萌说:“之前在网上了解到,这里是《流浪地球》等大片的拍摄地,所以特意来看看。”以东方影都产业园为代表,近年来山东在影视剧制作方面不断发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出精品的热土
在国内影视剧制作领域,山东多年来贡献了一批精品佳作。
在电视剧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的《人民的委托》,到后来的《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再到近年来的《北平无战事》《父母爱情》《马向阳下乡记》等,每一部作品都凭借过硬的制作质量、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获得业内广泛认可。
在电影方面,《孔繁森》《沂蒙六姐妹》《走过雪山草地》……一部部聚焦现实或革命题材的作品通过荧幕与观众见面,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编剧高满堂曾参与山东多部热播电视剧的制作。他认为,“视野大”是山东影视剧的一个特点。其关注全国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创作题材,向观众展示了正确的历史观、审美观。以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为例,从2012年起,山东选派多批“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们在乡村遇到了什么?贫困村民众对“第一书记”们是什么反应?围绕种种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策划一部以“第一书记”下乡为题材的电视剧。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组织相关主创人员,在淄博、枣庄、威海等地采访了42位“第一书记”,搜集整理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两年后,《马向阳下乡记》与全国观众见面,凭借“接地气”的剧情一炮打响。
以规划引领转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山东影视剧产业的地域文化特色愈发浓厚,沿着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走下去的决心更加坚定。为推动影视剧产业的持续繁荣,这几年山东注重在顶层设计层面进行规划引领。
2018年1月公布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山东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同年底,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指出山东影视剧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影视全产业链进一步形成,影视制作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影视创作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此外,《2017—2019年全省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目录》《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也为影视剧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与保障。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的影视剧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更是亮点频出。占地5000亩、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的东方影都产业园,拥有40个国际标准化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一流的后期研发制作中心,可以满足大制作电影的各种需求。在产业园的带动下,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发展影视服务配套产业,目前已引进注册各类影视企业超过230家。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正向“全内容领域和全产业链渗透”的综合性影视文化集团进军,它旗下的“星工坊”影视文化综合体项目,将工业遗址与儿童文化娱乐功能深度嫁接,未来将极大提高影视剧产业的附加值。
创新破除人才等瓶颈
好剧本少、人才短缺等是全国影视剧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山东也不例外。
编剧赵冬苓说,一些国有影视企业,付出了很多成本来培养人才,但人才“羽翼丰满后就飞走了”。她建议,山东的影视剧产业发展要改变既有思路与观念,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为解决剧本问题,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目前正与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出版集团等沟通,希望集聚优势资源来打造山东的“剧本孵化器”。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晋亮透露,未来,山东计划创办一所产学研一体的影视剧产业教学机构,以相关产业的职业教育及实习实训为基础,重点培养影视剧产业需要的人才。
山东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已开始转变影视产业增长方式,合理调控影视创作数量。既鼓励新生创作力量的积极性,又设定专业、质量门槛,充分运用政策、市场杠杆,压缩低质、劣质影视产品的数量。今后山东还计划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影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大力发展影视新科技,全面提升影视制作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加快培养青年优秀影视人才,制定更灵活、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到山东发展。
5月29日,山东影视精品创作及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青岛举行。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会见与会嘉宾时表示,山东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用人机制和分配办法,为影视创作提供一流软硬件条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传世佳作,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