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陕西省文物局与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向祖国70华诞献礼。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主持,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及陕西省委省政府代表先后致辞。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和唐代礼乐复原组在开幕式上分别进行周代、唐代礼乐复原表演,向观众展现了传统宴饮礼仪的优雅面貌。
展览以周、秦、汉、唐历朝精品文物为基础(兼及唐以前其他历史时期),展出的陕西省展品共有311组件,其中一级文物达189组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有4件展品展出,规模可谓空前。主题定为“与天久长”,典出汉代吉语,以此祝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运昌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汉唐盛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薪火永续、与天久长,寓意丰富,深刻而美好。展览分为民之初生、创制垂法、秦国崛起、皇帝临位、天子居中、多元融汇、天衢盛世七个部分,此次特展展期为99天,寓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和“九九大运,与天终始”。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前围满观众。这件西周早期的祭器,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据了解,此件国宝在国庆假期之后便会提前回到宝鸡,实属难得一见。
展厅内西汉时期的鎏金银铜竹节熏炉精美异常;西汉早期的彩色男俑竟已栩栩如生;唐代鎏金铁芯铜龙极富动感,展现出逼人气势;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夔纹大瓦当线条方折刚劲,传达出秦帝国雄强宏大的审美观。
“此次特展可谓是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饕餮大餐,陕西文物的饕餮大餐。”据展览执行总策划杜鹏飞介绍,文物承载的文化含量及其具有的艺术代表性是此次展览在遴选文物时重要的标准之一。
上古先民敬畏自然,通过“仰观俯察”,获得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知,并遵循星宿的运行秩序,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天文为核心的人间秩序和信仰传统。就艺术层面而言,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出土文物的双重证据表明,早期中国的艺术,是天道演进与人文成化的结果,不仅反映了统治阶层、艺术家和工匠对于宇宙时空的理解方式,并且呈现出一种“非文献的历史”的功能。此次特展旨在挖掘隐藏在文物背后的中国先民之思想、观念等内涵,并以此构建一个“中国”故事的核心叙事结构。
“民之初生”单元主要展示了陕西境内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商代的先周诸文化遗存,可视为西周以后关中地区高度发展并长期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一个序曲。“创制垂法”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器”(如青铜器、玉器等)展现西周思想、文化与艺术的精华所在。“秦国崛起”则主要是公元前640年(一说公元前658年)被秦穆公所灭的芮国之遗珍、雍城秦公大墓和其他地区出土的秦国文物,从中可窥见秦人发展之路和秦国日益崛起的过程。此外,还可通过陕北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匈奴遗物,了解当时秦人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皇帝临位”主要展现秦始皇帝陵和秦咸阳宫等地所出文物,以及反映统一政策的遗珍,可窥秦帝国的恢宏与壮阔。“天子居中”除了呈现部分与祭祀、礼制相关的文物之外,大多是高等级墓葬中所出的艺术遗存,它们不仅展示了盛世汉代丰富的生活画卷,还映照着当时人们的信仰、礼仪制度和生死观念等。中古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转向更加开放、多元、丰富和有创造力的面貌,“多元融汇”单元主要展现此阶段艺术理论、绘画、书法和雕塑等多门类艺术的空前发达,名家辈出,并最终成就了造诣精深的唐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天衢盛世”重点展现了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唐,拥有的更显多样化、更富创造力和更具恢宏气度的文化特征。
清华大学长期以来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三年来,始终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此次在金秋的北京带来这场文物盛宴,以此为祖国生日献礼,同时庆祝艺博开馆三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希翼向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髓,以文物现身说法,彰显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激发民族自信,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