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于2014年6月7日至11月23日举行。本届展览的主题为“基本法则”(Fundamentals)。
众所周知,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备受世界瞩目的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盛会,每届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仍将以国家馆的形式参加本届双年展。
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希望此次双年展能够展现一次有关建筑的展览,而不是关于建筑师的展览。所有参展国围绕主题“吸收现代性——1914-2014”来描述100年间民族建筑的演变,并以各自的方式诠释在统一的制式下,采用几乎是全球性单一性的现代语言而抹杀民族性的过程。《基本法则》将引发对于建筑艺术基本法则更加丰富的全新理解。
受文化部委托,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办公室谨此向社会广泛征集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案,并就策展的相关事宜通报如下:
一、确定中国馆的展览主题。主题要对本届双年展的总主题有所呼应,通过展示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并以中国当代建筑的实践为基础,拓展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空间和增强中国的话语权。
策展方案需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 策展思路;
2. 总体方案,包括对建筑师或艺术家作品的基本构想;
3. 技术问题,安装材料,方式,运输等详细参数;
4. 费用,包括基本费用预算,寻求资金的可行性;
5. 宣传计划;
6. 工作日程表。
二、策展方案需展现中国当代建筑特色和发展趋势,其理念应该寻求统一性与整体性;参展作品需具有当代中国建筑有影响力的项目,同时具有积极向上和创新的高品质;同时力求内容、类型与策展理念的一致性和融合性。
三、参展者身份和展出形式不限,但要充分考虑中国国家馆的场地条件,确保展览能够因地制宜地实施。
中国馆地址:Arsenale - Magazzino 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 /F - 30122 Venezia, Italy。
四、策展人需要有建筑方面的策展经验,对中国的建筑现状有充分的了解,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和对世界建筑的未来方向有所了解,从而提出有独创性的策展概念。
五、策展方案及简历提交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11月15日,提交方式可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
六、专家委员会将对所有策展方案进行评选。一旦方案被选定,我们将及时通知策展人。我们将对提交的策展方案严格保密;未被选定的方案恕不退回。
附件:1、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相关资料
2、中国馆平面图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biennale@caeg.cn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甲3号16层
威尼斯双年展办公室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03572
传真:010-64042290
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网站:www.labiennale.org
中国馆立面图
中国馆剖面图
中国馆平面图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达(Paolo Baratta)在第十四届国际建筑展参展国家代表共同召开的第一次准备会议上致开幕词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被公认为国际建筑界最重要的盛典;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一个建筑自我表达以及在最大范围内与生活和社会产生关联的活动;
近年来世界各地参与建筑双年展之建筑院校的数量持续增长;
在过去几年中,建筑的宏伟化与不断削弱的社会表达其需求和所需能力之间产生了差距,我们对策展人和主题宗旨的遴选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建筑师被普遍要求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 “平凡”一词迷失了方向,即使没有变得卑劣,也在走向平庸。
为探讨这种差距,我们做出了选择:
作为选择的结果,我们邀请雷姆·库哈斯主导一项独创的研究计划;
建筑展在其组织方式上也有所变革:从最初效仿艺术展,邀请建筑师携其作品装置参展。恰如艺术展的操作办法,建筑展正在演变为一个由策展人直接主导的重要展览和研究项目(策展人事实上被任命为双年展建筑部分的艺术总监)。
由双年展艺术总监策划的国际展与各国参展者在其国家馆举办的展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双年展艺术总监为各参展国提供了更好地参与研究计划的机会。
通过举办更多的贯穿其始终的工作室、论坛等活动,双年展将得到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发展成为一种“活跃型展览方式”。
鉴此,我们将建筑双年展的开幕日期确定为2014年6月7日,以使其展期与艺术双年展的展期相当(约6个月)。
为此,我们对策展人的任命以及召开的参展国第一次会议早于往届,(较常规日程大概提前了10个月),以便使各参展国从筹备伊始即参与其中,并在此次会议后任命各自的策展人。
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基本法则”
“基本法则”作为本届双年展的总主题,这将是一次有关建筑的展览,而不是关于建筑师的展览。继几届旨在颂扬当代建筑艺术的双年展之后,“基本法则”将着眼于历史,即聚焦于任何建筑师,无论何地、何时均须使用的不可或缺的建筑元素(如门、窗、天花板等)以及过去100年来民族建筑的演变。通过分别在主题馆、军械库和各国家馆举办的三项相互呼应的活动,此次回顾展将引发对于建筑艺术基本法则更加丰富的全新理解。当今这些法则显然已穷尽其用。
在1914年谈论一座“中国”建筑、“瑞士”建筑、“印度”建筑尚有意义。而100年后,在战争、林林总总的政治体制、不同的发展态势、民族和国际建筑运动、个人才能、友好关系、偶然的个体发展及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曾经是特定的、本土性的建筑艺术成为了通用的、全球性的建筑艺术。为走向现代化,民族的个性似乎被牺牲了。
得益于比双年展的常规日程表提前一年启动的决定,我们希望利用这些充裕的时间,在各国家馆之间进行协调,统一。我们的理想目标是:所有参展国围绕单一主题“吸收现代性——1914-2014”,通过各自的方式展现为了在统一制式下采用几乎是全球性单一的现代语言而抹杀民族性的过程。
作为现代全球化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叙事的起点。向国际通用建筑语言转变的过程比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要复杂得多,其中牵涉了不同文化间的遭遇、技术革新以及令人难以察觉的“民族性”的遗存。在一个谷歌搜索和扁平文化记忆无所不在的时代,为了建筑的未来,去重现和揭示这些故事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聚沙成塔”的方式讲述过去100年的历史,各国家馆举办的展览展示在全球范围内建筑如何演变为单一的、现代的审美。同时揭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面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独特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将如何得以继续生存并发扬光大……
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艺术总监简历
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鹿特丹)
雷姆·库哈斯于1975年与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佐伊·增西利斯(Zoe Zenghelis)玛德伦·维森多普(Madelon Vriesendorp)共同创办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在成为建筑师之前,库哈斯作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写作也由此在其建筑师生涯中保持了重要地位。偕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设计建筑的同时,库哈斯通过其智囊和研究机构AMO涉足非建筑领域——包括政治、出版、媒体、时尚和社会学。
库哈斯先后就读于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并于1978年撰写了《错乱的纽约》,同时偕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开始涉足建筑设计。1995年出版的《小、中、大、特大》(《S,M,L,XL》)以1200页的容量收录、总结了该建筑事务所的作品,由此重新定义了建筑类出版物。
作为哈佛大学城市研究项目的主管,库哈斯著有《哈佛大学购物指南》(2001年),分析零售业和消费对社会和建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大跃进》(2002年),一部研究中国珠江三角洲的论作。他完成的研究还包括拉各斯、罗马式建筑以及共产主义等内容。
库哈斯所领导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近期完成的项目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新总部(一座位于北京的环状设计大楼)、米尔斯坦会堂(一方拓展了康奈尔大学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的高架板)、罗思柴尔德银行在伦敦的新总部(委约项目)、达拉斯的威利剧院、以及位于首尔的旋转式多功能大楼“普拉达翻转建筑”。
由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设计、目前仍在施工中的项目包括台北表演艺术中心、时尚品牌G-star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新总部、深圳股票交易所(相当于中国的纳斯达克,即高新技术行业的股票市场)、德·鹿特丹(De Rotterdam,位于马斯河边的多功能建筑)。
1998年,库拉斯创办AMO,作为将建筑思想运用于非建筑领域的平台。AMO近期完成以及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包括(全球)农村和俄罗斯内地研究;在巴黎耶拿宫举办的普拉达和Miu Miu时装表演设计;2010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举办以保护为主题的名为“Cronocaos”的展览,参加欧盟“反射群”智囊库,为2020年的欧洲规划提供建议;参与“2050年路线图”项目(为欧洲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网进行总体规划),为斯特列尔卡学院(一所新近创办于莫斯科的建筑学院)制定教育大纲。AMO还受邀为康泰纳仕媒体集团编辑了一期在线杂志,并为该集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咨询服务;对条形码化的欧盟盟旗提出建议,为位于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进行了整体的管理规划。
部分建筑作品
中央电视台总部, 北京, 2012
罗思柴尔德银行,伦敦, 2012
米尔斯坦会堂,康奈尔大学,纽约,2010
玛吉中心, 加特纳维尔, 2010
威利剧院, 达拉斯,2009
普拉达翻转建筑, 首尔, 2009
蛇形画廊, 伦敦, 2006
泽赫关税同盟博物馆和总体规划, 埃森市,2006
首尔国立大学艺术博物馆, 2006
音乐厅, 波尔图,2005
普拉达震中旗舰店, 纽约, 2001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2004
荷兰大使馆,柏林, 2003
伊利诺工学院校园中, 芝加哥, 2003
冬宫古根海姆, 拉斯维加斯, 2001
波尔多住宅, 1998
教育中心, 乌特勒支, 1997
里尔康格雷斯堡及城市总体规划, 1994
美术馆, 鹿特丹, 1992
Nexus 世界之家, 福冈, 1991
艾瓦别墅, 巴黎, 1991
荷兰舞蹈剧院, 海牙, 1987
部分著述
《日本企划:“新陈代谢建筑事务所”语录》, 塔森出版社, 2010
《历书Ⅰ和Ⅱ》, Archis 出版社,2007 和 2010
《内容》, 塔森出版社, 2003
《哈佛购物指南》, 塔森出版社,2002
《大跃进》, 塔森出版社, 2002
《小、中、大、特大》, Monacelli出版社, 2005
《错乱的纽约》,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78
举办的部分展览
“(不)纯洁,(非)正式,(未)修建”, 巴黎美术学院, 2011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进步”, 巴比肯中心, 伦敦, 2010
“Cronocaos”, 威尼斯双年展, 2010
“下一站迪拜”, 威察设计博物馆, 莱茵河畔魏尔, 2008
“海湾”, 威尼斯双年展, 2006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在北京,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6
“扩张与忽视”, 威尼斯双年展, 2005
“欧洲映像”,维也纳, 布鲁塞尔,慕尼黑, 2004
“内容”, 新国家画廊, 柏林, 2003
“移动中的城市”, 海沃德美术馆, 伦敦, 1999
“少即是多”, 米兰三年展, 1986
“新趋势”, 威尼斯双年展, 1980
担任教职
莫斯科斯特列尔卡学院
哈佛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实践”教授
伦敦建筑协会学院,
纽约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
获得的部分荣誉
终生成就金狮奖,威尼斯双年展,2010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2004
皇室世界文化奖, 日本, 2003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2001
普利兹克奖, 2000
密斯·凡德罗奖, 2005
教育经历
1969-1972伦敦建筑协会学院,
1972-1973 康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