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古筝小学员表演古筝合奏 张健勇 摄
惠灵顿时间3月9日上午11时,伴随着热烈高亢的传统中国醒狮锣鼓声,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围绕“2019中新旅游年”打造的“中国舞台日”活动闪亮开幕,不仅邀请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为此次活动带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还特意针对中国文化、旅游资讯设置了“竞猜答题——喜获兵马俑展门票”的互动环节,为现场近200名观众送上了一场精彩纷呈、趣味十足的文化大餐。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表示:“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早在2018年就构思2019年即将推出的文化活动,尤其是配合秦始皇兵马俑展览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创意、形式灵活、互动性强的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受众的关注度,并优化了观展体验。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应邀参与其中,既为我们展示中国文化与旅游资讯提供了窗口,也为我们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策展思路与办展经验。”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器乐教师左若琰以一曲古筝独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将现场观众带入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的美妙意境;器乐教师凌嘉与非洲鼓手马赞扎共同表演的古筝、非洲鼓合奏《丰收锣鼓》《与你再重逢》《春节序曲》和《拉德斯基进行曲》,让在场观众酣畅淋漓地领略了古筝演奏技法的多变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凌嘉、左若琰与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古筝班的多名学员同台共奏,大气磅礴的《沧海一声笑》与悠扬婉转的《春江花月夜》余音绕梁,吸引了众多博物馆里的游客驻足聆听。原来,舞台上这些架势十足的演奏者多为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古筝班第一期学员,他们选择本次“中国舞台日”活动首次登台亮相,其中年龄最小的新西兰演奏者只有5岁。
琴声作罢笛声起。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器乐教师孙雁书以竹笛演绎了《霍拉舞曲》《流浪者之歌》《帕米尔的春天》与《毛利情歌》等中外名曲。在惠灵顿土生土长的观众阿丽夏说:“我母亲是毛利人,经常听到《毛利情歌》的不同演奏版本,今天还是第一次听到中国竹笛吹奏的版本,除了十分熟悉的音律,更让我感受到东方乐器特有的那份古朴与神秘。”器乐教师谭想想用古老的陶笛吹奏的《大鱼》《柠檬树》《浮生未歇》等曲目,将众多听众带入陶笛演奏的奇幻情境。
“泡茶技艺起源于哪里?”“大熊猫会不会游泳?”“牙刷是中国人发明的吗?”演出之余,有1/8中国血统的主持人克里斯·林·山姆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名胜、生活百科展开了有奖问答,奖品颇为丰厚——由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提供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家庭通票,这让观众兴奋不已,不少家长鼓励孩子踊跃作答。在热烈的互动气氛中,一名6岁小姑娘最终成为大赢家,与她旗鼓相当的另一名小朋友因一题之差惜败,但同时收获了“参与奖”——憨态可掬的熊猫公仔。
来自惠灵顿洛辰舞蹈学校的小演员,为“中国舞台日”活动奉上的《燃烧我的卡路里》《爱莲说》《鸿雁》等舞蹈节目,不仅展现出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的多样化风采,更展示了小演员的扎实功底与活泼天性。家住惠灵顿下哈特区的尼克原本带着女儿来博物馆看展览,结果父女俩被小演员的舞姿迷住了,4岁的佐伊对舞台上的蒙古舞充满了兴趣,演出结束后说:“我也想学这个舞蹈。”
“中国舞台日”自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展示表演。惠灵顿旗袍协会成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太湖赋》《中国情》两场旗袍秀演出,让新西兰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服饰的独有风韵。
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的,是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教学负责人张健勇带领中心太极班学员集体展示的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拳、太极功夫扇表演,并与观众现场互动,教新西兰太极爱好者耳熟能详的8式太极拳,几位初次见识太极运动的新西兰长者与小朋友随即站上舞台,有板有眼地模仿起来。
自今年1月起,为配合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到来,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联手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先后举办了“中国龙·让兵马俑活起来”绘画工坊、“除夕日约会兵马俑”特色中文课堂、“看杂技·赏歌舞”中国春节快闪活动,这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更多新西兰民众通过中国春节这一节庆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调动了广大市民对“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这一大型展览的参观热情。
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社区关系部经理菲奥娜·斯特罗恩对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及众多文化团体的加入心怀感激,她表示:“自从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幕以来,参观游客每天络绎不绝,尤其在中国春节前后,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与众多团体带来了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展示,让我们这次展览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围绕兵马俑的中国文化元素呈现得更加立体、生动、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