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往事》在美国演出。 主办方供图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2月2日晚,广东歌舞剧院大型舞剧《沙湾往事》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成功上演。此次巡演共计6场,在华盛顿连演四场后,该剧还将在费城金梅尔艺术中心演出两场。
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是广东歌舞剧院于2014年打造的一部精品之作,它以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东沙湾古镇为背景,以“何氏三杰”等众多广东音乐人为创作原型,围绕经典名曲《赛龙夺锦》薪火相传的内容主线,用当代舞蹈艺术元素演绎传奇故事。《沙湾往事》自2014年首演以来,已在广州、深圳、北京、香港、纽约等20多个城市演出近百场,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及各地媒体好评。
2016年1月,舞剧《沙湾往事》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连演四场,取得轰动效应。《沙湾往事》用心讲述中国故事,舞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两年里,舞剧《沙湾往事》陆续登陆两大世界级艺术中心,这在中国舞剧史上也是比较难得的。
从2009年起,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开始着力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让中国民族舞剧登陆世界顶级剧院的舞台,目前已经赢得了国际演艺界同行、主流媒体和观众的认可。
日前,广东歌舞剧院院长熊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解读了《沙湾往事》是如何用“国际化”的舞台语言,征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观众。
中国作品勇于接受国际考验
南方日报:连续两次将《沙湾往事》“搬”到国际舞台,它的意义何在?
熊健:此次是我院与“中华风韵”对外文化品牌的再度深入合作。《沙湾往事》作为中国优秀的舞台艺术,两年里征服了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群之一,这是对它国外市场和口碑的最高考验。我们也更加坚信,优秀的民族舞台艺术是有生命力的,也是能获得国际认可的,这对于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专业文艺院团和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我们要更加勇于走出去,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
南方日报: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也表现了极大热情。此次外国友人给您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细节是什么?有哪些事最触动您?
熊健:首先,美方剧场的工作人员对我们庞大的舞台物资表示震惊,等我们装台完毕、完整演示后,他们也对我们的舞美设计赞不绝口,表示“有中国风情,又有震撼、惊喜”。按照要求,舞台操作、道具上下场等都由当地剧场工作人员来完成的,他们的工作非常严谨、细致、专业,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演员每一次谢幕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坐在前排的观众为我们鼓掌,这令我们振奋和感动。这也说明,好的作品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它能够跨域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运营团队助推优秀作品
南方日报:近年来,我们对外讲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方法在不断进步。您认为如何才能让中华文化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这方面《沙湾往事》积累了哪些经验?
熊健:中国从来不缺乏好的作品,但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项目运营操作上的难题。目前中国特别需要一批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国际项目运营的团队和人才。想要让中华文化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你的作品需要更“中国”,即要更深入地挖掘优秀的中华文化资源。比如,《沙湾往事》讲述的是一代代广东音乐人完善名曲《赛龙夺锦》的故事,广东音乐本身已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传播力,而整部舞剧非常具有岭南特色:一方面,我们将传统文化素材如岭南建筑的灰墙、红门、砖雕融入舞台设计,另一方面运用新颖的讲故事方式和舞台呈现方式,包括先进的电脑数控技术、蒙太奇式的舞蹈呈现、虚实变换的电影剪辑方式等等,让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而又有“国际范”。
其次,舞剧《沙湾往事》在真正走出去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国内近百场的巡演,积累了很好的口碑,早在巡演期间就经常有港澳地区、韩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使者或演出商主动来看我们的演出,希望有进一步合作机会。
最后,好的作品需要优秀的运营团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此次在项目运营上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并且在内容传播上也有所提升,比如这两次在美国演出的宣传海报就特别把剧中人物潘红英的凤冠霞帔放大化,这样更能吸引外国观众的注意力。
南方日报:未来中华文化如何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您有何建议?
熊健:内容还是最关键的。未来,我们要在内容创作上精益求精,在挖掘优秀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结合外国观众的审美和口味,在内容上尝试更多的创新。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项目运营上,除了专业创作团队自身努力之外,也需要联系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一起把中华文化推送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