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剧照
9月28日晚9点,中山大学梁銶琚堂。舞台上雨花英烈挽手前行、慷慨赴死,当庄严的《国际歌》响起时,现场很多观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跟着激昂悲壮的音乐一起哼唱。大幕落下,全体观众集体起立,向演员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感谢他们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演出。
话剧《雨花台》自去年9月28日首演以来,已在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正式演出40场,共有6万余人次党员、大学生观看,深受震撼。雨花英烈事迹所蕴含的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身为民、勇于担当的红色基因,经过高屋建瓴的策划、深入细致的挖掘,凝结成一部舞台艺术精品,雨花英烈精神,通过艺术的呈现,直抵观众心灵深处,并进一步弘扬传承。
一次高屋建瓴的策划:用好用活“红色家底”,用戏剧艺术再现雨花英烈群像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从1927年至南京解放,成千累万的中华优秀儿女慷慨赴死,用壮烈的牺牲铸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如何用活用好这些丰厚的“红色家底”,让雨花英烈形象从史料中“站”起来,穿越时空,触动当代人内心?“2014年年底起,我们就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时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劲松说。
据介绍,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创新、丰富雨花英烈的宣传形式,比如举办雨花英烈精神研讨会,编纂出版了《雨花魂》、《雨花英烈小传》书册,推出大型音舞诗话《雨花颂——信仰》,研发“雨花台的记忆”系列红色文创产品等。
在这个大背景下,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创作了以雨花英烈为题材的原创史诗话剧《雨花台》。“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昨天、珍惜今天,艺术无疑是生动、有效的路径。”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李朝润说。
话剧《雨花台》巡演北京大学专场座谈会
今年4月4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江苏省教育厅承办的原创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全国高校巡演在北大首演,揭开全国高校百场巡演序幕。“雨花英烈事迹所蕴涵的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红色文化基因,对在青年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曹劲松说。
巡演过程中,同期开展“我演《雨花台》”群众演员招募、“我读《雨花台》”剧本诵读会、“我看《雨花台》”观众主创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大学生不仅观看演出,而且能够介入其中,会让他们深入其境,更有共鸣。”李朝润说。
由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策划推出的“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展”也在每场演出的场馆前同步展示,珍贵的图文资料,进一步带给观众震撼感受。
暨南大学学生在观看演出后座谈会上朗诵话剧《雨花台》剧本台词
话剧《雨花台》高校巡演反响热烈,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级重要媒体关注报道。除了演出,新媒体等多种互动形式扩大了活动外延,提升了影响力。在各校演出期间,由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南京日报社联合各校主办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当代青年向雨花台烈士回信征文活动逐步开展,目前已收到多篇征文投稿,正在“话剧雨花台”微信号上择优陆续刊登。
一次深入细致的挖掘:以真实细节“填补”虚构故事,很多台词都是文献
这么多雨花英烈的经历,如何浓缩在两个小时的话剧中?如何在舞台上震撼人心地呈现?主创人员进行了深入挖掘。
“从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们发动了所有人员,深挖史料,最终筛选出10位人们熟知的烈士,将他们的故事提供给剧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说,这些故事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比如恽代英烈士曾写过的诗——“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再比如郭纲琳烈士给写信劝她“只要放弃政治主张,就能出狱”的大哥回信,“你要我做的,我不能给你圆满的回答。我不愿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的生命中。”
编剧高城最后决定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烈士放到同一个时空里。“用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国民党通过审讯,试图找出潜伏在国民党内代号为‘宝尔’的中共特工。 ‘宝尔’在戏里就是冷少农,而话剧的主线人物设定为恽代英,他是当时年轻人的精神导师,被关押在1号审讯室。另外两间审讯室里,许包野和施滉,还有郭纲琳和石璞、袁咨桐、曹顺标、顾衡、郭凤韶6位年轻人也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
“创作的时候去了好几次雨花台。每次去看的内容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但每次感受都不同,捕捉到的点也不一样。”编剧高城说,“比如曹顺标和母亲分离告别的情节,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真感人,然后就过去了。第二次再去,觉得有些不同寻常的东西在里面。在监狱里,这样告别就是生死相隔,一个母亲是如何接受这件事的?”他于是根据这个情节创作了话剧中的曹妈妈形象——她了解自己的儿子,知道拦不住儿子,所以只问道:“告诉妈妈,你做的事情是对的吗?”听到儿子回答“是我一定要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她知道这真的是告别了,反过来安慰儿子“家里人多,不用担心我”。虽然曹妈妈戏份不多,但就通过这么寥寥数笔的描写,真实动人的形象在舞台上立起来了。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高城“填补”的细节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很多台词都是文献,“真实的力量最打动人。”高城说。
一部不断打磨的精品:根据观众反响随时微调,每一场都争取比上一场更好
话剧《雨花台》甫一亮相就受到高度评价。题材好、立意高、艺术呈现方式新颖……多位戏剧界知名专家观看该剧后大力点赞。恽代英儿媳刘树芬等多位烈士家属更是盛赞话剧中雨花英烈形象“真实、感人”。
“真的没有想到,一部主旋律的话剧能够让这么多学生观众沉浸其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该鼓掌时掌声热烈,动情处不少观众默默流泪。”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说。
一年时间,40场正式演出,不断地打磨,让话剧《雨花台》“生长”得越发出色。
饰演恽代英的崔钟,除了阅读大量史料,没事的时候就会拿着恽代英黄埔军校时期的一张照片看,“不停在脑海里做出各种假设,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口才、这样伟大的坚持,怎么能做到面对任何情况都儒雅淡定,他的眼神里会传递出什么来……总之就是不断去找那种感觉。”从去年到今年,从南京到广州,他的目标是:每一场都争取要比上一场演得更好。
冷少农的饰演者张树平,为了进入角色,总是在戏服口袋里装着一页纸,这是他特意打印的冷少农给儿子的一封信,“我上场前会默念这一段:我之爱你,是望你将来为一极平凡而有能力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类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
连续的巡演很辛苦,但演员们每一场都全力以赴。南京市话剧团团长颜钢说:“我们一直在用雨花英烈精神鼓舞、激励自己创作、学习,演好每一场戏,用最好的精神面貌、最完美的状态去完成演出。”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带给人艺术熏陶、情感震撼、思想启迪。”李朝润说,话剧《雨花台》在巡演过程中不断打磨,希望打造成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剧目,走得更高更远。
一次直抵心灵的洗礼:“继承革命先烈遗志,雨花英烈精神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震撼和感动,是每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共同的心声。在面临生死抉择的人生路口,雨花英烈对于信仰的执著坚守,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直抵心灵的洗礼。
“这些革命先烈为信仰英勇献身,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六合区竹镇镇竹墩社区居委会社工陆云说,“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为人民服务,做令群众满意的事,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南京警备区政治部党员仓晓说:“我们有责任把雨花英烈精神传承下去。尤其是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看低一点、看轻一点,把国家和民族大义看重一点、看高一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每次演出和展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都精心准备了留言本。厚厚一沓留言本上,一位又一位观众写下了自己看演出、看展览的感悟——“深深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让我们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继续前行。”“时刻感恩,时刻珍惜。”“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做合格党员”……
一次红色基因的传承:“让雨花英烈精神穿越时空,一代代传递下去”
写着“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书法作品,是话剧《雨花台》剧组收到的礼物之一。这是北大学生的书法作品,12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表明了当代青年坚守职责和担当,继承和发扬雨花英烈精神的信心和决心。
在全国高校巡演,一场演出就是一场与青春的对话。雨花英烈牺牲时,大多处于青春年华。话剧《雨花台》在中山大学演出时,现场不少观众是大一新生,触发了强烈共鸣。
舞台上,年仅16岁的袁咨桐烈士、17岁的石璞烈士,给大学生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牛国丞说:“当看到他们毅然赴死,我深刻感到一种奉献精神、爱国精神和信仰的力量。”
“是什么在支撑着雨花英烈们不屈的脊梁?是什么让他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死?”大学生李愉心一直在思考,“话剧最后一幕最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找到了答案。‘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这样强大的信仰,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雨花台》高校巡演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北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李君禹说:“我们要以烈士为榜样,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用红色基因去铸就我们人生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
话剧《雨花台》全国高校巡演还将继续,更多年轻人将从雨花英烈精神中吸取营养、汲取力量。华中农业大学老师刘进说:“话剧《雨花台》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很有启发意义,学校的话剧社团以后也可以从革命题材里寻找灵感,创作一两部剧目。”也有专家建议,剧组可以围绕剧情创作一首主题歌曲,有助于在戏外进行推广,将话剧《雨花台》以及雨花英烈精神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