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丝公主》剧照
《麻醉师》剧照
《易俗社》剧照
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延安正式拉开大幕,来自全国的57台优秀剧目角逐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在陕西省上榜的5台剧目中,有3台是由西安创作单位推出的具有较强西安本土色彩的文艺力作。它们把发生在西安(长安)不同年代的故事艺术地诠释在舞台之上,得到了多方的肯定和关注。在此简要介绍这3部剧目情况,以飨读者,并祝愿其不断提升,彰显文艺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和人民。
话剧《麻醉师》:
真人真事展现平民道德光辉
4月4日、5日,作为西安市委宣传部精品创作重点扶持项目、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重点文艺精品项目以及西安演艺集团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文艺精品,话剧《麻醉师》首演亮相就赢得好评,此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获得市场认可、专家媒体点赞。因表现优秀,7月23日、24日,《麻醉师》受邀在国家大剧院成功进行演出。这距麻醉师人物原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陈绍洋去世已有两年多的时间。
一束熠熠追光照亮了舞台上的麻醉科办公室。一位技艺高超、妙手仁心的麻醉师刚为一台大手术做完麻醉下来,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办公室没几分钟,就又被新的手术召唤奔跑而去。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每天10小时的紧张劳作。20余年他成功实施了7万例麻醉工作,尽自己所能守护了成千上万的危重病人,而自己最终昏倒在手术室里,4个鸡蛋大小的肿瘤已悄悄地顶破了他的肝膜。整个医院上下齐心,协力救治,还是未能帮他抵挡住死神的吞噬。他,就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麻醉医生陈绍洋,一个鲜活真实的人。
《麻醉师》取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但并不拘泥于既定事实,编导有意在更为宽泛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人物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发掘其所蕴含的多重意义,从呼唤行业规范、批评社会不良风气到反思人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麻醉师》从多个角度切近时代问题的复杂面向,并以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有力地“回应”了时代的精神难题。
西安演艺集团话剧院诚邀优秀创作团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傅勇凡担任导演,中国曹禺戏剧剧本奖获得者唐栋担任编剧,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秦立运、刘文豪分别任舞美、灯光设计,他们与作曲家石松一起,在陈绍洋真实感人事迹的基础上,运用细致、独到、创新的艺术勾勒与扫描,在生命与时间、家庭与事业、名利与良心、私心与公利的多重戏剧矛盾冲突中,打造出一场人物心理层次丰富、形象塑造鲜活、艺术表现精美的话剧,完成了由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提升,奉献出属于陈绍洋医生的“大医精诚,妙手仁心”的动人故事。
傅勇凡介绍,话剧《麻醉师》中的人物形象陈绍强基本上遵循了现实中人物原型的性格特点。剧中,当陈绍强一次次面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包括一些负面的东西时,在他的台词中也给出了答案。社会浮躁的心理、信仰的缺失,这些都是被其他东西所麻醉而导致的一些反应。这并不是病理或者心理上的反应,而是需要每一个在浮躁社会中生存的人认真反思的,这也是创作麻醉师故事的一个基调。
该剧演出后观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陈绍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好医生,有道德,有筋骨。话剧《麻醉师》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了一位好医生的高尚情操、高超医术和一心为民的情怀,令人感动。
文艺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用作品体现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舞台上,一个平凡的麻醉科医生倒下了,却唤起了更多人的思考;舞台下,90多人的《麻醉师》剧组及整个西安演艺集团同样讲述着拼搏和奋进的平民英雄故事。在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广新局、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麻醉师》经历了坐排、粗排、连排三个阶段,他们整合创作资源、演员资源,倒排工期,日夜排练,全力以赴,确保了高质量的舞台呈现。
舞剧《传丝公主》:
传奇故事演绎“丝路”精神
“这部剧主题鲜明、美轮美奂,用舞蹈艺术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部立得住的优秀舞剧……”“从千年前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核心都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之路、交往之路,传丝公主个人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微小个体的大价值。无私的善举,可以贯通民心,美丽世界。”对于大型原创舞剧《传丝公主》,观众如是说。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想,落实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视察陕西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在陕西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历时3年倾力打造了舞剧《传丝公主》。该剧以其宏大的文化背景、感人的丝路故事、立体的艺术视觉、纯粹的美学品质,自今年3月在西安首演、7月献演国家大剧院以来,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甚至出现加演多场仍一票难求的现象。前不久,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传丝公主》压轴演出,再次艳惊全场。
从西安首演时的忐忑,到进京演出时的激动,再到紧张筹备演出时的压力,直至演出结束后的自豪,《传丝公主》用艺术精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用跨国界的艺术通用语构建“民心相通”,以实力呈献出一部传扬丝路文明精神、彰显盛唐泱泱国风的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它为观众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惊叹号的同时,也让陕西的原创舞剧收获了满满的自信。
《传丝公主》以简约、练达、流畅的叙事方式,讲述了1300年前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故事以《旧唐书·西戎》《新唐书·西域》《资治通鉴·唐纪》中拂菻国与唐朝友好往来的史料为文化背景,以《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麻射僧伽蓝及蚕种的传入》的记载为依据,与英国人斯坦因19世纪初在新疆和田地区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唐代木板画《传丝公主》相印证,生发演绎出舞剧的中心事件、主要人物。故事以唐朝公主李宁儿与拂菻国王子小波多力的美丽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二人克服种种磨难,公主终将桑树和蚕种带入了拂菻国,唐代公主也因此被称为“传丝公主”,在当地被祀为“蚕神”。而这一丝绸传播之路,又与亲情、爱情以及乡情、丝绸情、天下苍生情相融合,彰显出丝绸西传路上的人间大爱。
《传丝公主》由陕籍知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左青担任总导演,青年编导赵小刚、张云峰担任执行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黎琦和舞蹈学者文鹰担任编剧,由荣获过国家大奖的艺术家杜鸣、张继文、宋立、胡耀辉、方绪玲分别担任舞剧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和造型设计,舞剧主要角色由曾荣获过全国舞蹈类大奖的黄路霏、汪子涵、徐立昂、邵俊婷、王俊久等担任。
面对观众和专家的赞誉,陕西的文化工作者、《传丝公主》主创团队都很冷静,在他们看来,《传丝公主》的演出大获成功,对进一步传播西安市的舞台艺术精品和提升陕西的文化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既是骄傲也是鞭策,既有鼓励也有期盼。下一步,《传丝公主》将会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艺术家及观众意见后,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精益求精的全方位深加工,进一步提升舞剧文化品格和艺术品质,打造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兼优、既好听又好看、既能叫得响留得下又能传得开的中国民族舞剧精品,使其成为陕西省一张金色文化名片。
《传丝公主》入选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为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西安市委宣传部精品创作重点扶植项目、西安市文广新局重点扶植剧目。
秦腔《易俗社》:
“百年剧社”传承自信担当的家国情怀
由西安秦腔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是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2016年的重点剧目。目前,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该剧目正在参加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角逐。借助“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易俗社》将百年易俗社与时代勾连的大事与人情、人性呈现出来,以纪实风格的秦腔史诗剧演绎百年剧社的艰辛历程,展现家国情怀及文化担当。
《易俗社》回顾了百年老剧社发展历程,形象地展示了易俗社从初创时期到西安解放30多年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与整体风貌。剧中,红生关震易的“断腿护社”、名伶刘天俗的“病逝舞台”、社长高玉轩的“苦难坚挺”、教练陈甘亭的“鞠躬尽瘁”,以及追梦30年最终成为易俗社历史上首位正式女演员的林梦芸的故事,直抵观众内心深处,引发情感共鸣及思考。
《易俗社》的创作历时三载,八易其稿,以易俗社的百年历史为背景,以林梦芸这个易俗社第一位女演员的成长为切入点,多方位塑造了易俗社人苦难坚守、舍身护社、尽忠国粹、逐梦梨园的情怀。
该剧汇聚了戏剧界许多重量级人物:国家一级编剧刘桂成编写剧本,知名戏剧导演卢昂担纲总编导,主演汇聚了易俗社骨干演员惠敏莉、陈超武、屈鹏、李卫平、韩丽霞、李洪刚等。除了表演上力求完美,还在服装、造型等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通力配合,这也成为《易俗社》的一个鲜明特点。
独特的舞台设计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台中6座以易俗社小剧场为原型设计的“楼台”,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在此前的秦腔剧种中还未有先例。舞台进行了机械化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使得具有纪实风格的《易俗社》更加具有大实大虚的特点。导演卢昂说:“剧中老艺术家都采用化名来代替,但史料完全都是真实的,比如名字、事件,包括剧照、海报、照片完全是纪实风格的,都是历史的真实展示。由于戏曲不同于历史本身,戏曲需要大量的艺术虚构,但重点表现的是易俗社的精神。”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个15.5米宽、8米高的无缝纱幕。《易俗社》共设计了“实”与“虚”两条线索,虚线由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表演和唱腔来呈现,实线则通过这道纱幕,以投影的方式,将易俗社百年变迁中的珍贵影像资料,在换幕时予以呈现,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呈现效果。
4月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易俗社》以对外彩排形式首次亮相古城西安,受到了业界专家、高校师生和广大戏迷的肯定与好评。此后,西安秦腔剧院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边演边提升,对该剧进行进一步的打磨和提升。主创团队深入生活,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走访秦腔老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关心研究易俗社的专家学者、研读历史资料等,加深了对“易俗精神”的了解体会。导演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加入了独特的思考,在剧中通过剧情的调整和个别人物性格的突出,对百年坚守不忘初心的“易俗精神”进行了升华。
8月亮相的新改版《易俗社》,更加突出了这个百年剧社对古老秦腔文化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在不同时期易俗人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使剧目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易俗人百年坚守的“易俗精神”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既把握住了秦腔的戏曲根本特征,突出了地方剧种的艺术个性,又以史实为基础,塑造了各具特点的人物性格,使全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