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评选的琼剧《海瑞》在西安上演
历时半个月,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10月31日晚在西安圆满落幕。这是我国规模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也是展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此次中国艺术节的举办,正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成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鲜明特点。
本届艺术节,是中央实行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后,首次评选国家级文艺大奖,不仅大幅压缩评奖项目和奖项数额,健全评奖机制,还首次增加了群众评委。获奖作品的艺术及思想水准,也成为我国未来文艺创作的风向标。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说:“本届艺术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精益求精创作时代精品;树立为民情怀,打造全民共享艺术成果新平台;体现节俭节约,树立了简朴务实的办节新风尚。”
用艺术传递中国精神
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57台“文华奖”参评剧目及80多个群星奖的参评节目相继在陕西多地演出。其中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京剧《西安事变》和《康熙大帝》、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和《麻醉师》、歌剧《大汉苏武》、舞剧《沙湾往事》和《八女投江》10台参评作品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同时,贾文龙、吴凤花、惠敏莉、朱衡、李军梅、李小雄、华雯、王阳娟、迪里拜尔、王启敏十位艺术家获得文华表演奖。
评委会认为,获奖作品或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意蕴丰厚、艺术表演精湛、舞台呈现精彩,是代表国家艺术形象、具有时代水平的优秀作品;获奖艺术家长期扎根基层、为人民演出。他们不论是戏曲表演艺术家、歌唱家还是舞蹈家,都能不忘艺术初心,坚持艺术理想、不懈追求艺术的“高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表现国家民族命运、反映当下重大主题、传播主流价值观与正能量,成为本届艺术节参演剧目的共同选择。在歌剧《大汉苏武》、琼戏《海瑞》、晋剧《于成龙》等历史题材剧目中,都贯穿着为民请命、坚贞不屈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泪水留在故乡,思念留在心上……”当白发苍苍的苏武独自行走在旷野中时,观众再一次被这位史诗般人物的忠诚与情操所打动。“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天汉元年,苏武请缨出使匈奴,期间遇到内部谋反、自刎被救、多年流放、家破子亡,但他却义无反顾地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对祖国的忠诚。
同样,《家园》《麻醉师》《尘埃落定》《西安事变》等现代戏,也在戏剧矛盾中凸显了时代主题。由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麻醉师》,是本届文华大奖的获奖剧目。剧中的主人公陈绍洋是一个真实人物,他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的一名医生,参军30多年来,完成各种麻醉七万余例,无一失误。
“麻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成为全剧的主题。在剧中,主创没有回避拉关系、收红包、医患矛盾、医院乱收费等敏感话题。当医生陈绍洋面对患者送来的“红包”,面对药品采购的回扣时,他或严词拒绝、或批评劝慰、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主人公以良知为底色的抉择中,有力地回应了现实中的难题。
“这部剧有意在更为宽泛的社会语境下发掘多重意义,从呼唤行业规范、批评不良风气到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由丧失自我的麻醉最终指向不忘初心的清醒。”戏剧评论家孙豹隐如是评论。
多门类艺术竞相绽放
本届艺术节剧目展演中,包括了57台进入第十五届“文华奖”的终评剧目,涵盖了京昆、地方戏、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多种艺术形式。84部入围第十七届群星奖评选活动决赛的作品也涵盖舞蹈、音乐、戏剧和曲艺四个门类。另外,本届艺术节还首次将书法篆刻作品、摄影作品纳入中国艺术节展览框架之中,与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十一艺节”专场演出一起,进一步丰富了艺术节的品种类型。
“扛起锄头能干活,拿起画笔能画画。”农民画作为乡土艺术的代表之一,第一次出现在了艺术节的展馆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从全国几十个农民画乡推荐的千余件作品中,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终审评选出442件作品参展。
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幅由陕西省户县12位农民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作品中,既有耕地的农人和放羊的孩童,也有西藏的布达拉宫、延安的宝塔、南海的航标灯,在这幅长达15米的画卷中,高铁在蜿蜒的山间穿梭,现代生活在画面中渐次展开。
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陈鹏认为,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上,地方戏的创作具有突破性,地方戏已经走出了多年来学京昆、跟话剧的瓶颈,走到了发扬个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新阶段。
湘剧《月亮粑粑》是一出反映“小人物”命运的地方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该剧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断,讲述了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做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三十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该剧主演、本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王阳娟告诉本刊记者,这部戏把现代戏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创作精神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手段相结合,做到了时代精神、生活真实、艺术特质三者的高度契合,顺应了时代的审美要求,使观众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对平凡人渴望实现中国梦产生强烈共鸣。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家园》是一部全部由基层院团演员参演的秦腔现代戏。以发生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党和政府实施避灾移民搬迁重大工程,将老百姓搬出大山、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作品不仅成功营造了村民的物质家园,更是一曲人们战胜灾难、携手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礼赞。
“本次艺术节的参演剧目,既讲好了中国故事,又传递了中国精神。”著名评论家李星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我国文艺界通过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群众文化繁荣兴盛、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的新气象。”
把目光投向普通百姓
在本届艺术节参演的剧目及节目中,很多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舞蹈《爸妈我想你》展现了留守儿童对在外打工父母的盼、寻、怨、亲;秦腔小戏《哎呀呀》通过讲述一位县委书记深入基层,明察暗访低保政策在农村落实情况的故事,讽刺当今中国基层政权中存在的某些不正之风;歌曲《弯弯号》,是一首石工们在劳动中唱的土家号子,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为创作舞蹈《厨房的味道》,这个节目的主创团队多次走进餐厅后厨体验生活,在以前的基层巡演中也不断根据观众的反馈进行修改。“这支舞蹈在基层的50多场巡演中反复修改了6次,为的就是让群众产生共鸣。”南京市文化馆专业导演栾戈平说,为群众创作的艺术,首先要让他们看得懂,看得懂才能有共鸣、受欢迎,“这就需要基层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挖掘生活的细节。”
“接地气”的作品让现场观众沉浸其中,随着演员的表演时而拍手称赞,时而热泪盈眶。“群众文化的魅力在于对日常生活的生动刻画和传递出的正能量。”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辛雪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由江西歌舞剧院创排的歌剧《回家》,讲述了台湾老兵思乡回家的故事,已在全国多地演出超过百场,观众达到10余万人次,其中超过60%的场次都是在学校社区等基层演出。
该剧在艺术节舞台上演当晚,工作人员给剧场每张座椅上都放了一张观众意见调查表,意在收集观众意见,对剧目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有观众说,舞台上80多岁的‘母亲’脚上那双鞋有一点后跟,不符合老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就给‘母亲’换上布鞋。”江西歌舞剧院院长柯亨龙说,“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歌剧,我们在艺术创作上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
节俭惠民树办节新风尚
本届艺术节开幕式只有短短十多分钟。开幕式结束后,也没有大型文艺演出,而是上演了由基层院团打造的秦腔现代戏《家园》,这和大型文艺演出相比节约了一大笔费用。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艺术节期间承担展演任务的各演出场馆,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原有场馆基础上,通过维修改造后、让功能得到整体提升再进行使用。位于西安市西郊的庆华文化宫本是一家企业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对电力、消防以及舞台系统功能的改造,在艺术节期间,这家文化宫就承担了8场演出。
本着节俭务实、厉行节约的原则,本届艺术节的使用场馆和硬件建设都不搞铺张奢华和重复建设。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说,此次办节经费压缩了30%左右。艺术节结束以后,各大场馆还将会长期举办惠民演出。
“节俭办会、低价惠民贯穿艺术节筹备及举办全程,在“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中,100元以下的票价占总票数的65%,最低票价仅20元。同时多场丰富多彩的群星奖作品惠民展演深入厂矿学校,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刘宽忍说。
据了解,本届艺术节还关注特殊人群,邀请老战士、农民工、环卫工、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场馆建设者等特殊群体免费观看演出,并深入工地社区,为基层群众带来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