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子暑期北京文化体验实习月”活动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岳巍摄
8月11日下午,首都图书馆二层的阅览室内欢声笑语不断。一场特殊的故事会正在这里上演,而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是三位来自台湾的大哥哥。由于正值暑假,前来听故事的小朋友也是比平常要多出不少。
据悉,2016年7月26日起,由文化部中华联谊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事务中心承办的2016年“台湾学子暑期北京文化体验实习月”活动在京拉开帷幕。来自台湾17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分别在包括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等在内的6家单位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
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北京市文化局首次举办台湾学生文化工作实习活动,也是发挥北京文化资源优势,做台湾青年工作的重要尝试。
故事会结束后,中国青年网记者对为小朋友讲故事的三位学子进行了专访。三位台湾小伙儿向记者讲述了准备这次故事会的过程,表达了对北京城市风貌多元化的赞叹。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他们眼中大陆小孩子的积极主动的形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故事: 先要自己和故事有共鸣
故事会现场,三位台湾哥哥给小朋友们奉献了一场名为《我不怕打针》的故事。
据了解,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克服打针恐惧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小男孩感冒发烧了,可是他因为害怕打针,不去医院。他先后把自己幻想成强壮的狮子、懒惰的小猪、慢腾腾的乌龟、灵巧的松鼠、结实的鳄鱼等,但是最后打完针又变成了他自己。
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文系的陈颖凡告诉记者,学习过认知心理学的他明白,给小朋友讲故事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因此,再选择故事的时候,他和她的小伙伴下了一番功夫。
几经思索,陈颖凡明白了要想给小朋友讲好故事,首先自己要和故事有共鸣。只要自己能够体会故事的寓意,能够了解故事想要传递的中心思想,即使没有华美的辞藻,孩子们也会懂。
最终,他们选定《我不怕打针》这个故事,就是因为里面非常多的动物。小朋友对动物的认知要比其他食物来得早。通过动物这种媒介,可以比较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而在分配角色时,就读于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刘峻凯,由于性格开朗且善与人交谈,因此他负责主角。而性格内向,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的林沿佑则负责一个权威性的角色,演“爸爸”。陈颖凡由于刚好感冒,带着口罩的他扮演医生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