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今年8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我们获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已经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一带一路”的最大公约数是发展,我们和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就是要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因此“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和平发展之路、开放发展之路、合作发展之路、共赢发展之路、共享发展之路。而实现这一发展之路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具有各种共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展现和维系这一发展之路的重点是经贸但又不限于经贸,还要民心相通,而能够沟通民心的重要渠道就是文化交流。
从现实需要来看,“经贸一带一路”也需要“文化一带一路”来支撑,在民心相通中推进“一带一路”。我们注意到,中国许多企业走出去,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本来可以把中国的优势资源用来为那里的国家和人民服务,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但由于我们有的企业家不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还是按照国内那一套去管理企业和处理同企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结果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和矛盾。
因此,建设好“一带一路”需要两条纽带:一条是经贸纽带,这是一条利益纽带;另一条是文化纽带,这是一条人心纽带。我们和各个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就必须认真学习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及其习俗礼仪,决不能把这样的事情看作是小事。这是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文化一带一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实现民心相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有这样的自信,一定能和各国人民一起,把“文化一带一路”同“经贸一带一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民心相通”中把“一带一路”这一关系到21世纪欧亚各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大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