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起,分别来自白俄罗斯、乌克兰、巴西、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国家的LIUMILA BIALKOVICH(刘美)、YAREMCHUK IRYNA(雅兰姆丘克 伊琳娜)、LUCIS ANDERSON(露西娅·安德森)、STEVEN WILLIAM LANGSFORD(林迪文)、LIEU LINH CHUYEN(廖灵专)、KHAOWBANPAEW KANLAYA(康丽妍)6位学者和教授赴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为期约两周的研修活动。
在北京语言大学研修的第一周,研修学员既参加了系列专题讲座,与校内学者、教授展开了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又前往河北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和房山云居寺,切身体验满族文化和中国寺庙文化。第一周的讲座涵盖了汉语的声调及其教学、汉语词汇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与国际合作前景展望等内容。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院长曹文教授阐述了汉语声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向学员们讲解汉语语音自古至今的变化及其各地的分布、发展情况,并介绍了“比较同音不同字的词语”等利于快速学习汉语的方法。
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汉语教学》主编张博教授就“汉语词汇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的主题,向研修学员深入浅出地进行微观的词汇讲解与宏观的社会文化阐释。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从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切入,为研修学员讲解了中国电影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与国际合作的前景展望。
研修学员于周末先前往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和房山区,参观了雍正的泰陵、光绪的崇陵以及永福寺,而后前往了房山区云居寺,感受中国的寺庙文化。此次实地考察学员们接触了丰富的中国满族文化和寺庙文化,增进了对清代建筑形式以及建筑形式体现出的封建典章制度的了解。
在北京语言大学研修的第二周,研修学员继续参加了系列专题讲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举办的座谈活动,通过与工作人员交流双向了解需求,便于更精准的开展合作。另外,品香雅集活动使学员们亲自感受和体验了中国独特的茶道和香道文化;参观纪晓岚故居,学员们对“阅微草堂”和《四库全书》有了基本了解,并向李新永馆长学习和体验了中国毛笔书法。第二周的讲座涵盖了中国文化资源整理与运用、汉学及其发展历史、汉字形体发展历史及其构成分析、翻译与汉学史的互动、儒学的宗教性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专题等内容。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教授从汉学(Sinology)概念的起源开始梳理汉学的发展脉络,继而概括与分析目前国际化的汉学发展格局;从翻译的分类开始讲解翻译进入汉学史的历程以及编译和改译,并与各位学员就其所在国家的汉学状况进行细致地交流。
中国文化译研网负责人徐宝锋副教授用中西方对比的方式向学员阐释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讲解文化资源的分类。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与研究基地副主任梁彦民副教授通过汉字和汉字研究、汉字形体发展过程、汉字的起源和历史向研修学员讲解了汉字形体发展历史;并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分析了汉字的构型及汉字形义关系的发展演变。
研修学员们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举办的座谈活动,与工作人员展开热烈讨论,了解双方需求,并注册加入中国文化译研网成为会员,便于更及时、更准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研修学员们还参观了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实地了解、考察先进的高级翻译机器设备。
研修学员们一起学习抚琴吟诗,闻香品茗,共话雅乐。在古琴老师宁静舒缓的琴音声中,著名的香道传承人妙如老师为学员们表演了香道,香道艺术在清雅淡远古琴声中更显韵味悠长,雅趣盎然。妙如老师并与学员们进行了互动,邀请在座的学员一起品鉴了不同种类的香和茶,同时学员们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大家对这次独特的体验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研修学员们参观了纪晓岚故居,通过与李新永馆长的交流,学员们对“阅微草堂”和《四库全书》有了基本了解。李新永馆长向大家展示了中国毛笔书法的魅力,同时学员们向馆长学习并体验了中国毛笔书法,并用自己国家的语言书写了象征吉祥如意的“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