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已成为德国在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德国则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技术引进和投资来源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呼唤着两国在文化领域展开更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以加强两国民众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青少年的理解互鉴更将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围绕青年汉学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帮助德国民众了解真正的中国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近日来华参加“2016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讲师葛丽特(Grete Schonebeck)。
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国
葛丽特表示,法兰克福大学在汉学研究和教学方面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拥有由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创建的德国第一个中国研究所,目前在该系任教的专职教授数量较多。
目前,该系开设有本科和硕士课程,每年入学的本科生达百余名。从学习目的来看,部分学生主要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将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更多的学生选择汉学专业,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国家实力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中德两国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加强,这既增进了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也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很多德国人已不再满足于在德国获得有限的关于中国的信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中文,满足自己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兴趣;另一方面,希望以中文为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华侨的后代或者来自其他东亚或东南亚国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并选择汉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葛丽特表示,许多学生对中国哲学、文学很感兴趣。而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发掘研究兴趣,尽快确定发展方向,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与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之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孔子学院经常邀请中国学者到该院教授课程或举办讲座。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会议或论坛等活动,为汉学系教师以及有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生提供了与中国学者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面对面地与中国学者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请中国学者为其答疑解惑。
为读者译介更多中国书籍
葛丽特表示,她第一次来中国是2006年,10年来她曾多次到中国进行交流学习,每次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变化,这一次也不例外。她一方面惊讶于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建设发展之快,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通更为便捷迅速。另一方面她还感叹,中国的电子通信产品普及率非常高,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似乎已超过了德国,4G网络的覆盖率也较高,而中国的聊天软件也比欧洲人常用的类似软件功能更加全面。这些变化都会成为她研究中国的新视角。
葛丽特说,经过多年的互相往来和交流,许多德国民众已经认识到了部分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而有些德国人写的关于其个人对中国看法的书籍,也会被德国人客观看待,人们认识到这些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的主观评价,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要想让德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客观地看待中国,仍然需要更多的民间文化交流。例如,除了一直很受德国人欢迎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以外,还需要翻译出版更多介绍真实的现代中国的书籍,包括介绍现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书籍等。
孔子学院在此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葛丽特告诉记者,自德国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德国各地的孔子学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德国人亲身体验中国文化,极大地增进了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获得赴德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感受和学习德国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使德国人特别是德国青少年,对当前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