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结业仪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以及来自26个国家的31名学员出席结业仪式。仪式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谢金英主持。
雒树刚首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更需要了解真实的中国,尤其是对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深层次价值理念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也需要敞开怀抱,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更多地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汉学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汉学家们也将拥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在以往汉学发展的基础上,新时期的汉学将从各个学科汲取营养,汇百川而成汪洋之势,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共谋合作、实现共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致辞
雒树刚还表示,设立“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主旨即是为各国从事汉学和当代中国研究的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让大家有机会与中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展深度合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青年汉学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帮助大家通过自己的感受、研究和判断,向世界传达一个更加真实客观、追求和平和美好生活的中国。
蔡昉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汉学研究前景广阔,大有作为,青年汉学家们应当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加强世界与中国交流互动、加深相互理解而不懈钻研,成为推动文明互鉴、深化人民友谊的光荣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致辞
结业仪式上,各国学员代表畅谈学习体会和研修感受。来自加拿大的魏依云在发言中表示,通过这次研修和考察,她对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精准扶贫、均等化服务和绿色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来自尼泊尔的高亮提出,中国开放与创新理念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希望中国加大对南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一带一路”建设给亚洲和欧洲等沿线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自澳大利亚的林迪文表示,这次研修为他敲开了中国文学翻译的研究之门;来自法国的李蓓柯更是以一首中国民歌“小燕子”结束她的发言,她把自己比喻成歌中的“小燕子”,希望年年都能回到“春天最美丽”的中国。
学员代表李蓓柯畅谈学习体会和研修感受
学员代表魏依云畅谈学习体会和研修感受
本次“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在首先举办的专家授课阶段,学员们聆听了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所做的《中国"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与重大项目》讲座,由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教授所做的《国际秩序与中美关系》讲座,由著名作家刘心武所做的《通过<红楼梦>了解中国文化》讲座,以及由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在所做的《传统与现实——历史研究与历史运用》讲座;在第二个阶段,青年汉学家分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合作单位,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为期一周的专题研讨和交流;在第三个阶段,青年汉学家赴安徽进行文化社会考察,参观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村落遗迹以及当地博物馆和文化设施。
与会嘉宾和全体学员合影留念
会议现场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旨在鼓励和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中国学研究人员和智库学者加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对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一批关注和研究中国发展、传播中华文化的青年中国学研究者和智库型专家。同时,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研究中国问题的平台,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帮助,提升他们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他们推动本国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与相应的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双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