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履历:2007年4月-2010年3月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机关研究员;2010年3月-至今 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准教授。
研究领域及成果:宗教文化,传统文化;著有《伝统的政治性-珠江三角洲村落社会的死者仪礼,神祗祭祀。宗族组织》,与人共编著四本宗教文化专著,发表过三篇学术论文。
对于1975年出生的我来说,中国是一个既临近又遥远、与日本既相似又相异的国度。当初抱着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或者中文的想法我进入了大学。然而当时还没有想好到底学习中国的哪一方面,所以最终选择了似乎无所不能的文化人类学专业,并将中国作为了研究对象。
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我围绕家族亲族和宗教进行了研究,并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进入了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于2000年至2002年前往中山大学留学。当时考虑的是先学习广东话,与当地人一边交流一边进行田野调查。虽然广东话很难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最终我以《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持续》为主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在论文中我将“家族”作为中心课题,尤其是将中国的家族与日本的家族进行的比较分析非常有趣。中国和日本同属父系社会,但中日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比如我对于自己家族的了解仅限于上溯到曾祖父,也就是四代以前。而广东村落里的人对很早以前的祖先也比较了解。比如有的人会说:“我是第二十七代,我的祖先在十二世纪时就来到了这个村子。”在村落中存在着祭祀祖先的祠堂以及记录有家族履历的族谱。每当清明节时都会有数百人在祖先墓前进行祭祀活动。同时村里人还知道村落始祖在移居此村之前所居住的场所,甚至知道他们“祖先的祖先”在五世纪时从北方移居此地的历史,同时对其也展开祭祀活动。近年来,“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的陵墓也得以修缮,清明节时针对陵墓的祭祀活动也得以开展。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某一个人可以从整个民族的始祖到特定一族的祖先、祖父母、父母与自身的关联中认知自己的族谱。这就如同1368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考证了自己所在的一族是族谱中的第几代,将家族历史和自身经历深深印刻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国人这一惊人的历史感可以说是中国的独特一面。相反正如前述,日本一般民众对于自己的家族仅了解数代以前,同时对于祖先的扫墓活动也很少会全家集体出动。最近,管理墓地的人也逐渐消失,拜托寺庙提供永久供养的案例也不再稀奇,无人供奉的墓地也在逐渐增多。这样看来,虽然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强调家族观念并抱有祖先祭祀思想,但两者的实际形态还是存在极大差别。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这种关联或许还将继续传承下去。两国间彼此影响,但却不能因此就下结论说两者大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正如上面列举的家族和祖先的例子,如果我们尝试在看似相同的事物中发现显著不同,同时也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我想这将成为两国相互理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