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是一座侥幸逃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之灾的城市。它的城市形态意义,似乎与我们经常谈到的城市文化保护等话题不太相干。但是,一种成熟的城市形态,其本身就饱含着丰富的文化讯息,是历代人文事件和政治行为的完整记录,也记载着人们的智慧思索和劳动痕迹。今日海德堡的城市样态,也同样是文化保护的结果,是城市文明较好延续的一种样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德堡赫然在列,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判断一座城市的整体性气质,或许也不太难。商业的繁荣往往一目了然,市井的五光十色和喧嚣,会告诉你这座城市的商业活力。当然大声叫卖响彻街头巷尾、拉着游客反复兜售蹩脚的商品,与慵懒地等你上门、守着一地的特色商品,看着你爱买不买的架势,也会使商业的气质高低分别出来。就此而言,海德堡的商家,似乎就有着不同于一般商业城市简单逐利的特质,处处都以讲故事、保存文化,以及显示劳动尊严的方式,淡定地讲着它自己的事情。在世界游荡多了,来到海德堡,其内在的情感厚度和历史氛围,会告诉你一个文化积淀之于一座城市魅力作用的故事。
对待历史,海德堡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海德堡城曾在1693年的普法尔茨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法国人焚毁。战后市民盗窃石材用来重建城市,又造成了对海德堡城的大部分破坏。这些破坏,在海德堡老城堡破败坍塌的遗址上,还可以清晰地见到。不过,海德堡还是保留了历史的痕迹,整个城市的韵味,都在其完整的、序列性的历史场景中,尽情地展现出来。初到海德堡,有人感叹:谁还能想出比这更美的城市?沿着流经城市的内卡河,城市座座美丽的典雅建筑,徐缓地铺展开。很难见到一座所谓的现代化高楼,半山坡的海德堡古堡,就是一副坍塌不堪的模样,沉静而高贵地告诉人们,这就是历史原貌,这就是海德堡,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之城。
一座城市的气质,既是由构成城市风貌的建筑物构成的,更是由这座城市主人的气质所决定的。德国小城海德堡的气质,首先是由完整的历史城市格局和大量的历史性建筑决定的,也同样是由黑格尔、哈贝马斯那样的思想家们所决定的。那一群思想家们,给予一座城市的,就是思考的习惯、优雅的气度和非凡的气质。看了海德堡,还会引发人们更多的追问,比如一座城市和一所好大学,究竟是怎样的关联;大学之培养思想家的路数,和城市的气质养成,又是怎样的能量关系。
看看海德堡这座城市,这里竟产生过那么多脑子中充满着千奇百怪想法的、并且喜欢不停追问和争辩的人们,那么,一座城市该如何适应他们,如何在他们的熏习之下,逐渐形成一种安详的、内省的、有教养的城市氛围,细究起来,那又会对城市的内在气质,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能看到的,当然只是今天的海德堡,历史的演化过程,在现实的城市场景中,被压缩了,凝聚了。但是,对一群精神劳动者苦心孤诣的思索,这座城市也作出了呼应,并适时地在他们的怪异思想和行为下,自己演化出了有别于任何城市的特有气度。想象中的理性王国,该有怎样的形态和气质,谁也难说清楚,但看看海德堡,就能知晓一二。
海德堡的辉煌似乎已经留在了过去。它曾经是德国著名的科学、艺术与学术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很多美军将士和海德堡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飞机投弹时,在设定火炮射击诸元时,他们多会选择对海德堡手下留情,从而使海德堡免于遭受战火蹂躏。这些,都似乎在告诉世人,海德堡一定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和魅力。但当你逡巡在今日海德堡满是慵懒气息的街巷间,你的感觉一定是辉煌二字好像从来就不曾到过那里,或许我们对辉煌的理解已经和过去有了误差。
海德堡的魅力又很好地活在今天。它只有那种学术之乡所独有的内心淡定和外在静寂的协调相融气息。如果从海德堡大学建立的公元1386年算起,海德堡的学术跋涉已经从容地走过了626年的历程!
想想在这626年间,曾经有多少尘世间的美丽诱惑和价值误导,会将海德堡拉向平庸与世俗,在珠光宝气的陶醉间,在为野心充盈的政客言论做廉价阐释中,会渐渐趋于自我的消失。但它没有,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在位于内卡河谷美丽自然环境中的这个宁静城市,海德堡大学以及这座城市的主角们,都默契地相约着共同放弃了懒惰、世俗和功利,他们共同构筑了海德堡特有的理性思辨的光辉,形成了一座喜爱探寻古怪理论和玄妙学说城市的特有气质。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这仍散射着巨大的精神感染力。
今天的世界,以排名竞争、择业至上、比拼论文数量和学术资源争夺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模式,正在迅猛地影响着我们,一股强烈的功利气息,正在发酵着、蔓延着。作为一个国家精神圣地象征的高校不再宁静和有序,功利性的技能训练正在高等教育中恣肆蔓延。也许这正是为曾经的空谈充斥、脑手分离严重的时代进行补课,但如果真的哲学思辨和精神的追问日渐变得稀薄了,人文演化历程的讲述被一再简化并逐步接近消亡时,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根本价值,也就必然出现了危机。这时,在海德堡获得片刻的心灵宁静,或许就显得格外珍贵和稀罕了。
读读海德堡,会有夏日中一片清凉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