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境遇微妙。我们究竟是看着它与大众生活渐行渐远,直至枯萎,还是帮助它与生活重新融合,焕发新的活力?这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振兴传统工艺”,是本着对历史、民族负责的态度向全社会提出的期望,同时更是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下文化部正着力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
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诞生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刺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当地具有良好的行业基础。哈密地区总人口约50万,有刺绣合作社、企业、工坊等335家,专职从业人员约4000人。据历史记载,康熙皇帝因哈密回王“有大勋于国”,特地从江浙地区精选200位绣娘赴哈密以帮助发展刺绣。自此,汉族刺绣与当地刺绣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态,技艺水平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300年后,哈密刺绣的技艺水平、传承现状又是如何?带着问题,今年3月中旬,文化部与雅昌文化集团设计团队、清华大学教师一道赴哈密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对当地维吾尔族刺绣合作社、企业、家庭工坊、博物馆和市场的调研看,哈密刺绣技艺整体水平、作品品质与历史相比有一定程度的退步。博物馆收藏的刺绣纹样与技法,现实中有的已失传。传统刺绣多以当地民族服饰和家纺用品为主,随着城镇化发展及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普通民众日常穿着和装饰运用刺绣元素已很有限。现有的刺绣产品因缺乏质量控制标准,品质参差不齐,销路有限导致从业者收入不高。一位自治区级传承人,绣一幅作品要花费一周时间,而售价只有100元。没有吸引力的回报很难让年轻人坐下来学习和传承手艺,4天的走访,上百人的绣娘队伍里只见到一位25岁的年轻妇女。
调研的第三天晚上,设计师、教师团队与几十位绣娘、企业负责人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本想初步交流一下情况,场面却出乎意料的火爆。绣娘们渴望提高、企业渴望行业发展的强烈意愿使交流活动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会后,雅昌团队密扇首席设计师韩雯说:“我父亲一直在研究面料,爸爸送我出国留学是带着殷切的期望,希望我将面料研究得更好……今天,当我看见哈密的父老乡亲,拿着手中心爱的作品想听我的建议,我仿佛重温了那种殷切的期望。”
调研的最后一天,文化部主持召开了传统工艺工作站试点工作现场会。会议正式宣布了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新疆哈密地区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立,并明确了工作站设立的目的、具体目标、合作框架、工作原则、工作要求等。文化部和当地政府还分别明确了对工作站的支持措施。在众人的期盼与见证下,第一个政府支持主导的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诞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田文表示,此举是对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保障民生的具体支持,要为全疆做一个表率。
接力棒传起来
工作站的前期保障工作紧锣密鼓,现场会定的各项要求没几天就悉数落实。雅昌文化集团不但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还拥有优质设计师资源库。他们轮番发动和吸引与哈密刺绣相匹配的设计师到哈密来。密扇的首席设计师韩雯,在工作站成立的第20天,接到了第一棒。这个瘦弱的姑娘,拎着一整箱的辅料和设计方案,带着她的团队再次踏上哈密的土地。
与上一次的调研相比,此行更有针对性。韩雯从前期准备的12套方案中精选了4套更具操作性的版本,来到合作社和绣娘的家进行交流。每天走一两个乡,每个乡4个点,有的路途相距太远,就集中到一家合作社。从面料的考究,到图案的呈现,在相互的信息交换中,设计团队了解了工艺提升的关键需求,绣娘们则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来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功课。”韩雯说,“包括当地的文化、民族禁忌,最重要的还有哈密刺绣的历史。我们发现,有的精湛针法已经失传。当地曾有一种传统绣线,品质高、不掉色,现在也没有运用了,绣娘多是在市场上购买现成的绣线,用到质量一般的材料上。她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千针万线呈现的却是不太完美的作品,很是可惜。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她们恢复一部分失传的技艺,在允许的范围内提升材料品质,同时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刺绣中,生产出品质高、质量好、易为消费者接受的好作品。这样,才对得起她们辛勤的劳动。”
大家席地而坐、围聚在一间屋子里讨论一块绣片的场景是密扇团队工作的常态。从早上出发到回房间,他们每天只给自己留四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长期跪坐在地上使韩雯的腿肿了起来。4月5日是韩雯妈妈的生日,她到晚上才内疚地想起来。然而,当她第二天一大早收到绣娘们送来的彻夜赶制的样品,当一位绣娘拉着她的手流着眼泪说从来没有人这样帮助过她,韩雯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说:这一切都值得。
当密扇团队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另一拨设计师又抵达了哈密。同是3月调研团队成员的黎贯宇带着灌木团队与密扇团队会师。尽管分属不同的公司,但感召于一份责任与激情,他们在哈密配合得完美又和谐。两个团队分享了前期调研的情况,密扇团队还把与绣娘交流的成果与问题呈现出来与灌木团队进行探讨,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前面团队的敬业精神使我们感动,接下接力棒,我们要做得更好。我们立足于哈密刺绣本身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历史上有很多可以运用和借鉴的图案,由设计师向绣娘传递解读这些图案信息,同时又引导她们如何结合当代生活进行更好的表达。”谈到对绣娘的认识,黎贯宇感慨,“她们是当地最心灵手巧的人,但由于长期的信息闭塞,绣娘们普遍不太自信,相比之下,此前参加过研习项目的绣娘们在审美能力与设计意识方面要强得多。”
哈密就是你的家
在设计团队与绣娘的交流中,要打通语言障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物色到一位既深谙当地历史文化,又能够快速理解设计师设计理念的人选。这项艰巨的工作最终落在了哈密文化馆工作人员吾力叶提身上。从3月调研起,她就承担了所有的翻译工作。两拨设计团队可以前后接力,而她却是连轴转。大家都说她太辛苦,她说:“你们放着自己的工作跑那么远来帮助我们,比我更辛苦。”设计师要走了,她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但她却哭了。“她把我们当做了亲人。”黎贯宇说。
牙生·司地克是哈密地委委员,在前期的调研中就与设计师们结识。工作站的各项保障工作,都是牙生委员亲自带工作人员逐一落实。设计师来了,牙生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悉心关照。有一天,设计师们收到了晚餐邀请,到了才知道,是牙生委员带着夫人设家宴款待。牙生委员对这一群“80后”年轻人说:“以后,你们在哈密多了一个家。”
目前,密扇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一批产品的制作和推出。按计划,在5月15日前他们将完成所有样品的打样,5月20日安排产品宣传,5月30日正式上线。韩雯希望这批产品能快速赢得市场的认可,扩大公众对维吾尔族刺绣的认知,形成长期订单,“这样就可以帮助绣娘们改善生活,她们也会更有传承创新的积极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也已制定了帮助当地提升传统工艺品质的方案,不日启程……
300年前,康熙将200名江浙绣娘送到哈密,开始了哈密刺绣的新纪元。今天,年轻一代设计师、学者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责任,在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进行着接力。接力棒在有力地传递,带动着哈密刺绣重新绽放美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