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6年国家博物馆的首个重要展览,“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日前惊艳亮相。105件展品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一半以上是一级文物,仅是河南博物院9件“镇院之宝”就来了5件。
气象万千的“大象”
河南,简称豫,在古代大部属于九州之一的豫州。《说文解字》释“豫”为“象之大者”。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曾是大象的乐园。因处“天下之中”,河南又被称为“中州”“中原”,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成就了早期中原文明的大气象。
距今数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期,河南就出现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拉开王朝的序幕,并逐渐成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和礼乐制度的发源地;东汉以降,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地区积淀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丰富的古代遗存。有人说,中原文明的发展历程即是中华文明史的缩影。
“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基本囊括了河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段的重要考古遗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遗址、新郑望京楼城址、殷墟、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淅川楚墓群、永城西汉梁王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唐恭陵、北宋皇陵等。走进展厅,就能看到这些都城、宫殿、陵墓以及聚落掀开的尘封记忆,听它们讲述河南先民创造农业、城市、国家、文字、礼乐的如烟往事与心路历程。
【小记快语】如果您具备相关考古知识,可以按照时代顺序系统梳理河南境内重要的考古遗址,一定会感到很过瘾;没有专业背景的观众也不用急,您可以专注于文物和它背后的故事,也会觉得不虚此行。
爱好音乐的“大象”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距今数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期,河南地区就出现了发达的农业。
那时候的人们在劳作之余,有什么娱乐?展品中的一支骨笛回答了这个问题。它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遗存,距今已有七八千年。它用鹤类翅骨制作而成,类似的骨笛在贾湖遗址共出土了20多支。这些骨笛的骨管上刻有等分记号,说明在钻孔之前经过认真计算,有些在制成后还用打小孔的方式调整个别音孔的音差。专家说,经测音,七孔骨笛能吹奏出八个音,构成了六声或七声音阶。这些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表明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音乐方面的早期实践并成功制作了乐器。
对音乐的追求似乎一直贯穿在“大象”之地,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神兽就是例证。这只神兽由三只形象接近的小神兽组成。大神兽为龙首,六条蛇形龙是它的角,虎身,龟足,张口吐舌,牙齿犀利。脊背上有一足部变形的神兽,亦龙首虎身,其口内又衔另一类似神兽。青铜神兽通身装饰着动物纹和云纹,浑身镶嵌绿松石。据介绍,神兽出土时是一对。专家根据器形推测,神兽应为鼓、编磬等需要悬挂、托举类乐器的器架构件。
【小记快语】大象之地的先民竟是如此钟爱音乐。
精美绝伦的“大象”
“大象中原”展中有5件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最著名的当属莲鹤青铜方壶。
独占一个中心展柜的莲鹤青铜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壶盖铸成双层的镂雕莲瓣,其上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两侧是两只巨大的镂空双龙耳,壶体四面的主体纹饰是蟠龙纹,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两只伏虎形兽将整只方壶驮在背上。专家说,龙耳、虎足及盖上的立鹤,均采用春秋时期先进的分铸法制成,全器采用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艺细腻铸造,既显示出春秋时代卓越的青铜铸造水平,又反映了当时青铜器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
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在展览中并非只莲鹤方壶一件,另外两件“镇院之宝”——商代乳丁纹青铜方鼎、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青铜鸮尊,也是青铜器中的杰作。这三件青铜器在出土时,均是一对儿。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这三件在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的兄弟在故宫博物院,是“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之一;另两件的兄弟都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展出。
展柜里有一把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的玉柄铁剑,是周代晚期的作品。它已经锈蚀得十分严重,在众多精美文物中显得有些突兀,但是说明牌彰显了它的价值:它“是目前已知的并经科学检测认定的我国人工冶铁的最早实例”。
大象之地的先民不仅擅长青铜制作,制瓷也有绝技。展出的汝官窑天青釉瓷瓶,出土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汝、官、哥、钧、定”,汝窑名列中国五大名窑之首,是北宋晚期烧制御用瓷器的官窑。由于其使用烧造时间极短,仅约20年,所以也是五大窑中目前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汝窑以天青色釉最为著称,有“雨过天晴之色”之美誉。
据悉,“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将持续至3月31日。
【小记快语】“镇院之宝”件件令人惊艳。国宝不远几百里来京探亲,可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竟是只隔着一层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