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宫博物馆(摄于老挝)
光西瀑布(摄于老挝)
老挝琅勃拉邦省的省会琅勃拉邦市是一个精致的古色古香的小山城,位于湄公河与南康江的交汇处,是一个群山环抱的谷地,距离首都万象大约有500多公里。琅勃拉邦城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依山傍水,气候凉爽,平均海拔290米。
琅勃拉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俗浓郁的古城,是老挝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第一,历代的王都。琅勃拉邦是老挝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个城镇。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老挝一个部落的都城,当时称孟沙瓦,意为“王都”。 1353年,澜沧王国建立,首都设在琅勃拉邦,1560年迁都万象。17世纪末、18世纪初,澜沧王国逐渐分裂成三个王国: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琅勃拉邦是琅勃拉邦王朝的首都。1779年,老挝被暹罗(在今泰国境内)征服,直至19世纪中叶。1893年老挝逐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琅勃拉邦是老挝国王王宫的所在地。1940年9月,老挝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起义,10月宣布独立,西萨旺·冯国王统一老挝,建立老挝王国,这是老挝国王第一次统治一个统一的老挝。1949年法国再次入侵老挝,1950年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老挝抗战政府成立。1954年,法国从老挝撤军,不久美国取而代之。1962年,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美国从老挝撤军,但1964年美国又破坏协议,支持亲美势力占领老挝。直到1975年,老挝赶走美帝国主义。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琅勃拉邦作为国王的统治中心,始终发挥着政治中心的作用。1975年12月,老挝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结束了历史上600多年的君主政权。
在琅勃拉邦市内,有一个王宫博物馆。这是1904年至1907年法国人为当时的老挝王国国王西萨旺·冯建造的王宫,1959年西萨旺·冯去世,他的儿子西萨旺·瓦达纳继承了王位。1975年废除君主制后,西萨旺·瓦达纳搬出王宫。王宫改造成博物馆。王宫博物馆建筑风格集老挝古典韵味与法国情调于一身,呈十字形,建在多层平台上。王宫至今保持原样,有大殿、议事厅、书房、起居室等,还有大量皇家宗教用品、雕塑、绘画、奇珍异宝等。大厅左侧有中国等国馈赠的国礼。整个王宫金碧辉煌、古雅华贵。
经联合国专家组考察,琅勃拉邦有679座有保存价值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大都是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带有欧式风格,但又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其独特的城镇风貌,是两种不同文化融合的产物。1995年12月,琅勃拉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佛教的重地。琅勃拉邦是老挝小乘佛教的发源地,这里寺庙、佛塔林立,仅市区内就有30多座寺庙,是名副其实的佛都。在琅勃拉邦王宫博物馆旁有一座供奉“勃拉邦佛”的寺庙。相传14世纪50年代,澜沧王国建立时,当时的国王是位于暹粒(在今柬埔寨)的高棉王国国王的女婿,他得到岳父所赠的一尊高1.3米的勃拉邦金佛(意为“薄金佛”),并把这尊佛像视为“王国的保护者”,作为国宝珍藏在一座宝塔状佛龛中。1560年,澜沧王国迁都万象后,将勃拉邦佛留在旧都作为镇城之宝,该城也由此改名为“琅勃拉邦”,“琅”是“首都”的意思,琅勃拉邦意为“勃拉邦佛之都”。
另一座名寺是香通寺。香通寺是琅勃拉邦最宏伟的一座寺院,建于1560年,直到1975年废除王室,一直是皇家寺庙,是国王举办最高仪式的地方。香通寺是琅勃拉邦乃至全老挝最美丽的寺院,垂地斜顶的大殿是琅勃拉邦寺庙最经典的建筑风格,设计别致、陈设堂皇、宏伟壮观;玲珑的佛塔和华丽的镶嵌装饰艺术闻名于世,大殿的后墙上在建造时就用马赛克镶嵌了一个图案,称作“生命之树”,占满一面墙,讲述了牛犊恳求老虎吃自己,换取母牛平安的故事,体现孝顺和知恩图报的哲理。在香通寺内有一座王室的葬仪堂,陈列着12米高、用金色龙头装饰的豪华的灵车和王室骨灰坛,显示了当时国王去世时的隆重和威严。
在王宫对面,有一座100多米高的小山,叫普西山,登上328个台阶就到了山顶。山不高,但满山都有佛缘,是全城的宗教圣地。山顶有金色塔尖的普西塔,建于1804年,高24米,据说有佛祖至此的脚印。大大小小寺庙散布山间,有的就是利用天然的山洞,矗立佛像。这里是琅勃拉邦市的最高点,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全市。这里的人们说,不到普西山,等于没到琅勃拉邦。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老挝,从上层到平民,男人一生中必须出家剃度当一次和尚,一般数月,少则三五天。几乎每个男人都有出家人的体验。
在琅勃拉邦,500多年来,一直沿袭着一个传统习俗:每天清晨约6点钟,当地的妇女拿着做好的糯米饭、粽子等食物来到大街边,虔诚地跪着,等待僧人们化缘。届时,各个寺庙的和尚一队一队光脚行来,年长的僧人走在前面,他们依次走过等待的信众面前,信众把食物放入僧人的食钵中。这时,黄色的袈裟、银色的食钵、不绝于耳的诵经声,虔诚的信众身披一条长围巾、手持装着食物的竹筒、频频献食、双手合十致意,构成一幅美妙的宗教和风俗图画。这已成为琅勃拉邦一大景观,许许多多的游客也加入到布施的行列。这里的僧人们“吃午不吃晚”,一天只有两餐,午后不再进食。
第三,原始的风光。琅勃拉邦城及周边风光秀丽,尤以原始状态著称。光西瀑布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这座瀑布群始于一个大瀑布,高200米,成正三角形,从山上直泻而下,落差约25米,形成水幕、水帘、水汽、水雾,在阳光照射下呈五彩颜色,有如仙境、令人神往。站在瀑布前,飞溅的水珠、水汽扑面而来,清凉湿润、沁人心脾。瀑布下的水潭呈淡绿色,清澈见底,山峰古木倒映在水中,别有一番情趣。水潭的水溢出,又形成小瀑布注入下面的水潭。就这样,一级瀑布、一洼水潭,接连而下,形成瀑布群、水潭网。水里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容易沉积,树叶落到水中,水里的碳酸钙附着上面,久而久之,就形成树叶的化石、化石的树叶。难得的是,这里能看到很多原生态,树林是原始森林,水潭是自然形成,道路是土路。离琅勃拉邦市中心只有30多公里,有这种原始生态的环境,十分难得。有人说,光西瀑布是老挝的九寨沟、老挝的“黄果树”。
像光西瀑布这样的风景,在琅勃拉邦有很多。比如,有一个南冬国家公园,更是野趣横生。这里游客不多,人对自然环境干预更少。这里的路是人踩出来的,路边长满青苔;一棵倒了的大树,横跨在溪上,成为独木桥;在宽一点的河流,架起了铁索桥,藤条缠绕其上,走起来一步一摇。青苔长满路边、挂在树上,地上腐朽枝叶散发出腐殖质的气味,树下散落着野果,在旱季脱了叶的果树上偶尔还挂着一两个果实。
第四,多彩的民俗。在漫长的历史中,琅勃拉邦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有的是与其他地方共有的。比如,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佛历的新年,在公历的4月。在这一天,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天的庆祝活动。其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蕴含着当地的水文化、音乐舞蹈、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这里的民俗,也有琅勃拉邦所独有的。比如,这里的人们喜爱扎纸灯笼,也会扎纸灯笼,入夜后,许多人家挂起纸灯笼。这种纸灯笼由桑叶纸做成,结实而雅致,造型多姿、颜色多彩、光线柔和、美感十足,特别是在夜市上,纸灯笼摊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如,这里的人们擅长画手工画,题材多样,有佛教题材、风光题材、人物题材、生活题材等等,画法独特,浸透着琅勃拉邦人的理念、思考、观察、感悟。比如,这里的妇女们用纯手工制作大幅彩色织锦,手工纺织、手工染色、手工缝制,花纹、色彩没有固定模式,不可复制,每一件都是原创,每一件都是孤品。比如,这里盛产珍贵木材,特别是红木,木雕工艺是传统的,各种木雕琳琅满目,材质好、雕工精、造型美,为游客所青睐。比如,在老挝有个拴绳风俗,以表示对客人的祝福。通常,在一个房间,男男女女席地而坐,客人们围坐在一个装着干果的多层果品架旁,点上焟烛,民间乐手演奏民乐,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念诵经文,祝福客人。然后给客人手腕拴上线绳,拴得越多越好,将好运拴在手上、传到身上,棉线在手腕上至少要保留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