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明年将迎来两国建交50周年。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意大利。在习近平主席与意大利总理孔特的见证下,中意两国签署和交换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也是站在“一带一路”的历史坐标上,中意两国再续的丝绸之路情缘。
中国与意大利都是拥有璀璨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两国在东西方文化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重要的贡献与地位。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中国则是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对东方文化和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000多年前,一条纵贯亚欧的丝绸之路将东西方贸易连接在一起,伴随贸易传播的,还有东西方灿烂的文化。这条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中国长安,终点正是意大利罗马。
西汉时期,张骞开拓丝绸之路,通过这一道路,至东汉时中国人对罗马帝国已有所了解,《后汉书·西域传》中称罗马为“大秦”,罗马则通过万里而来的丝绸及其他物品认识了中国,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两国的联系由此生发。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来自东罗马帝国的金币、琉璃及金银器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来到中国,中国的茶叶也通过同一途径到达西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此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代,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取得丰硕成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于1275年抵达中国。他在元大都得到忽必烈的热情接见,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国后将在中国的见闻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在西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西方认识遥远东方世界的一扇窗口。马可·波罗无疑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这件事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进入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愈发重要,逐渐成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是跨越这一桥梁的杰出代表。1581年,利玛窦到达中国澳门,他努力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逐渐熟悉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并与士大夫广泛结交。1601年,利玛窦在北京定居。在北京居住的10年间,他与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同时翻译了《万国舆图》等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并把大量的中国儒家经典译成拉丁文向欧洲介绍。利玛窦不仅为中意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东西方文明的相互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人为纪念利玛窦,将他生前写成的有关中国各方面情况的文字汇编成书,于1910年在意大利出版。
跟随利玛窦的脚步,更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客观上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在18世纪的清代,紫禁城成为中意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前沿和中心。意大利那不勒斯籍传教士马国贤于康熙时期在清宫供职,他与其他欧洲传教士合作,以铜版印制了《皇舆全览图》,这是中国地理史上第一部有经纬线的全国地图。另一位对中意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意大利米兰人郎世宁。在其长达51年的宫廷画师生涯中,他运用中国传统的纸绢、颜料、毛笔,与中国其他画家合作,共同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清代院画“新体”,他集传教士、画家、工艺家、建筑设计师于一身,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
进入21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光彩。“一带一路”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去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很快,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将在中国举办,“一带一路”正在深刻而积极地影响中国与世界,促进全球的互联互通。文化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中意两国迎来了文化交流的新机遇和新局面。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意大利期间,意大利与中国在文化遗产合作方面签署了5项文件,同时,意大利向中国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也是两国文化遗产合作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中意两国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在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修复和文物国际合作中不断扩大交流规模,提升合作水平,从项目、机制和人才入手,引领国际文化遗产合作。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在守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故宫博物院已与意大利相关机构在古建筑修缮、文物保护与修复、展览陈列等方面持续开展了积极合作。故宫博物院于2017年参加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2018年又参加了“米兰国际家具展”。今年3月22日,故宫博物院作为文化机构代表赴意大利参加中意文化合作机制会议,年内还将与意大利相关机构开展多项合作,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中意文化交往互鉴作出更多贡献。 4月6日至5月12日,由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意大利卡塞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我们的丝路:中外摄影艺术精品展”在意大利南部小城卡塞塔的王宫丝绸博物馆举办,也为当地民众了解“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风土人情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