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文化及文化发展再次被写入规划中,并放在重要位置着重提出。其中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推动”到“成为”,一词之变,意味着在接下来的5年间,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量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从2014年的3.76%增长到2020年的5%以上;在质上,文化产品要出更多精品,提高有效供给。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提质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写入党的文件中,文化产业由此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把文化产业提升到事关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相继提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支点。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还是文化企业经营者,对“十三五”期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普遍表示乐观。“在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是由文化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的,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反而带来了音乐、电影、戏剧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逐渐扩大,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范建华表示,国家充分重视,自身恰逢发展时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难。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志之一是GDP占比达到5%以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表示,未来5年,文化产业将呈现放量式增长,从2014年的3.76%到2020年的5%,达成这个数字目标应该没有问题,难的是如何在提升量的同时还能保证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在“十三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和扩大文化消费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两个着力点。从供需两端来看,市场上并不缺少文化产品,老百姓的文化消费习惯也正在形成,但无论是电影、话剧还是出版物,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作问世,能够称得上精品、有传世价值的却屈指可数。“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其实更要看重产品的质量,这就要求文化创作者要有工匠精神。”范建华说。
发展“文化+N”业态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文化还提到了文化旅游、文化地产以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可以预计,在未来5年,“文化+”业态将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日期,二是十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文化治理制度基本成型的时间。这意味着无论是文化治理还是文化产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都是重中之重,文化产业将会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利好政策将会极大地释放文化生产的活力,并进而带动“文化+”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
在范建华看来,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它的特定环境。当前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结构、生活消费习惯、思维方式等。“十三五”时期,“文化+互联网”将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要抓住互联网这一契机,把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力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传媒工具。“不仅与科技,还要与地产、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此次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到了文化地产,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文化本身的发展,而是在科技、资本、旅游等的推动下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其他业态的发展。‘文化+N’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范建华说。
“文化+”业态的产生与发展不始于“十三五”时期,但将是这个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有观点认为,“文化+”是供给侧改革不可或缺的动力和路径选择。可以说,“文化+”是文化向经济社会全领域的植入、渗透和融合,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和创新创造精神。“文化+”经济,给经济植入文化DNA,孕育文化经济,经济在文化基因中裂变升级,文化在经济承载下绽放,其催生的经济形态,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因需制宜、链接市场,正迎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要求、动力需求和实现路径。
是机遇也是挑战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指标。其中,创新驱动作为一个指标大项首次被写入规划纲要之中。以创意为生产力的文化产业与创新驱动这一指标紧密相关。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文化体制深层改革瓶颈难以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新兴产业和龙头带动等问题。有业界专家认为,深入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是关键。如何创新、如何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将是“十三五”时期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还提出了要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等,业界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推进这些工作的进展,同样,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也能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手工制作技艺转变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和选择,也是精准扶贫的可行对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要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将老百姓的手工技艺转变成生产力,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之风,把西部地区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技艺传输出去,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所以,在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精准扶贫,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和抓手。”范建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