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接连几天,都能在《光明日报》等媒体上看到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解读两会精神、献策“十三五”发展的文章与专访,这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代表感到“解渴”,也觉得自豪:“智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
3月7日上午,政协社科界小组讨论会场,围绕“智库”的发言掀起了一场小高潮。大家的根本认识是一致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国之所需,正当其时。随着国家治理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智库正在资政启民路上迈开新脚步,写下新作为。
空间更大:“已被看作中国特色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载体与保障”
两会前不久,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代表在该院2016年工作会议上作了全年工作部署。他指出,2015年是上海社科院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院成功申报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向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发展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风帆已高扬。在被中国智库界视为春天的2015年,党和政府对智库建设扎实推进、新政频出,其中最为影响深远的两项大事,当属年初两办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年末启动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工作。
“从国家层面确定25家高端智库,为智库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导向,同时也疏浚了通道,整合了资源。各地方也会跟进中央,拿出具体举措。”向晓梅代表感言。
江苏便是在智库建设方面率先“跟进中央”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已授牌认定9家首批省级重点高端智库,集中资源予以扶持。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委员主持的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就名列其中。据他介绍,研究院将与省委省政府两个研究室、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等部门紧密对接,提供决策急需、富有预见的高水准资政研究。
从出台政策到“打造龙头”,从国家行动到地方举措,智库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和被重视程度,更加清晰地得以彰显。
“为什么受重视?因为智库已被看作中国特色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载体与保障,将大有作为。”王战代表深析原因:国家治理过程的理性公共参与非常重要,而智库集聚了各方社会精英,能从不同视角对公共问题提出治理建议并引导公民参与。“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智库发挥解惑释疑、研判方向的功能和作用;智库研究只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之中,研究成果才有用武之地。因此,从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强调和部署智库建设,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和执政理念。”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对今天的政策环境之好颇为感慨:“我们院已成立20年。有一批智库机构和我们一样,常年坚持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天的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国家政策迅速落实成为可能。”
成长更快:勤练“内功”、多出成果,“有为才能有位”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多年来每年都会推出一本《中国改革研究报告》,这在政策研究界颇有影响。今年特别推出了《转型闯关——“十三五”:结构性改革历史挑战》,这也是“献礼”两会的新著。
“这本报告总结了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四大趋势、六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和现实扣联非常紧密,就是奔着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去的。”迟福林委员介绍。他以报告编制过程为例,说明了智库专家的工作方式:“编写报告加班加点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因为智库研究的题目非常注重时效;但作为基础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追踪研究打下的厚实底子。”
作为地方智库,向晓梅代表率领团队所做的研究多次体现在地方政府决策及施政之中:根据海洋强国建设战略,为广东确定自身定位、编制海洋经济地图,提出的“构建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写进党代会报告……“从现实问题入手,通过长期跟踪和调查研究来预见问题、提出建议”,这是她总结的研究路径。
实际上,整个“十三五”规划建议制定过程中,凝聚着众多智库专家心血:在55位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中,很多都是智库领军人。在中央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的精神指导下,智库声音日趋清晰地传到庙堂之上。此外,承担第三方评估任务、走上国际舞台开展公共外交……智库依靠切实行动,在各个领域绽放风采。
如何才能成为国家高质量的智库?迟福林委员总结出三点: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国献策的价值追求;健康灵活的体制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方法。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代表则强调一个“新”字:能够适应新形势、直面新问题、提供有实效的新成果。“比如,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世界共识与我们的必然选择。怎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智库要先行一步,认真研究国际上关于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找准我们的发展目标与拓展空间。”她进一步指出,“有为才能有位,智库只有勤练‘内功’,多出成果,才能顺应时代大势真正发展壮大。”
梦想更近:“在新型体制机制下追求新作为、实现新价值”
随着与国家发展需求的对接越来越紧密,各类智库的活力与激情更创新高。对一个更加适应发展的“大环境”的需求,也日渐明晰而强烈。
“现有的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只有探索建立更加适应智库人才需求、更能激励智库做应用对策研究的管理模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智库能量。”迟福林委员认为。
张倩红代表呼吁改变智库发展的地区差异:“现有的活跃智库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及北京、上海等地,地方力量还动员不够、参与不够。高校也是如此。智库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地方院校积极性,希望以后能进一步布点,强化支持与引导。”
刘志彪委员对智库人才的培养十分关注:“智库研究要反应快、动作快,也就是要高度敏感、功底扎实,对学者的要求很高。希望能有相应机制培养此类人才,并促进其灵活流动。”
智库国际化同样需要机制保障。王战代表提出了建立智库国际交流机制的具体建议:根据智库实际任务需要,探索建立分类管理、灵活高效的因公出访审批机制;简化高端智库举办国际会议的审批程序,探索建立以负面清单管理的国际会议审批机制;建立健全智库国际化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将新型智库建设所急需的国际化人才纳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支持国内智库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设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交流专项基金,建立中外智库人员常态化互访机制。
“营造智库文化,构建智库体系,在新型体制机制下追求新作为、实现新价值。”向晓梅代表说,“这就是我们对智库建设的‘十三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