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特别是当许多电影行业之外的资本大量涌入时,电影必须警惕成为资本的“游乐场”,野蛮生长必然会侵蚀电影产业的肌体,任性的资本必须受到法律、制度、规则尤其是道德的约束
电影《叶问3》里,一代宗师叶问说:“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这套功夫,没信念,哪一套功夫都没用。”这一次,《叶问3》在电影市场操作的便是另一套“功夫”,虚晃的招数最终现出了原形。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在日前发布:经查,《叶问3》确实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多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同时,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针对上述违规情况,电影局对该片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公司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1个月,责其进行整改;对参与不实排场、情节较严重的73家影院及所属的20家院线公司、虚假场次出票相对集中的3家电商,分别予以严重警告、诫勉谈话、网站曝光、通报批评等惩处。
至此,沸沸扬扬的《叶问3》票房不实事件,终于水落石出。这是自今年年初启动全国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以来,遭查处惩治的最大一起违规事件。此次查处速度之快、惩治力度之大,彰显了主管部门对电影产业“害群之马”绝不姑息,维护电影市场秩序的决心。
平心而论,《叶问3》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主题积极,打斗精彩,制作精良,凭影片本身的竞争力应该可以取得可观的市场效益,票房作假实在是自毁形象。近年来,“幽灵场”“偷票房”等行为正在不断侵蚀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秩序。“偷”票房阻塞了电影投资与回收的正常渠道,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度,扰乱了电影市场正常的秩序,是一盘没有赢家的赌局。但为什么还是有人心存侥幸,不惜铤而走险?复盘《叶问3》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是资本之手,操纵了一部本该正常上映的电影一步一步越轨。
《叶问3》,3月4日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上映60个小时票房突破4亿元。3月5日,多家媒体爆出“幽灵场”现象,关注《叶问3》的票房异象。3月6日,主管部门着手调查。据媒体披露,隐匿在票房异象背后的是一场骗局。简单说,发行方“大银幕”公司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又用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到院线方“刷票房”,在发行放映整条线上向各方输送利益,包括因此在股票市场上造成涨跌等。实际上,该发行公司做的是空手套白狼、左手倒右手的一门生意,电影不过是在资本市场上讲的一个“故事”罢了。假如事情没有败露,后果会怎样?长此以往,恐怕没有人会去真正关心电影的品质和观众的反馈,只要制造漂亮的数字就可以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最终受到伤害的是老老实实做电影的人,伤害的是观众的信任,伤害的是市场秩序,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电影拥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实属来之不易。经过十余年的产业改革,中国电影市场从14年前全年全国票房不足10亿元到今年2月全国票房超越全球最大票仓北美,这样的市场规模和产业发展、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以及与观众建立的信任与感情,是各个环节齐心协力,用一部又一部电影搭建出来的。好的局面需要大众共同维护,肆意破坏电影行业的市场秩序实际上砸的是大家的饭碗。
由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教训和启发。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路上,我们还有不少要补的课。电影本身的工业化、高科技特质,要求只有大量人力、高端技术和资本的投入,才可能产生出真正具有艺术探索性、市场竞争力的影片。市场的火热和壮大,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智力和资本加入,这是中国电影不断发展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目前电影产业链还不完备,票房仍然是电影投资最主要的回收渠道,这使得票房成为某些不当利益的出口。我们尤其不能忽视,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特别是当许多电影行业之外的资本大量涌入时,电影必须警惕成为资本的“游乐场”。野蛮生长必然会侵蚀电影产业的肌体,任性的资本必须受到法律、制度、规则尤其是道德的约束。
从欧美等国家成熟的电影产业来看,一个规范、完整的市场,也一定是一个规则明晰、法规健全、风清气正的市场。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而言,内容建设与法规建设、行业发展与秩序维护,唇齿相依,同样重要。去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草案规定:电影院应当如实统计销售收入,未如实统计的,最高罚款50万元,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如果说法规是一条红线,法规限定之外的区域呢?《叶问3》事件受到惩处的不仅有发行方,还涉及影院和电商,但最先发现揭露这一事件的同样来自电影行业内部。这说明,行业内部有为利益所动者,但也有坚守心中道德律的电影人,维护电影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从业者加强自我约束和责任担当。
覆巢之下无完卵。电影是由制作与发行构成的产业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电影行业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行业的健康关乎每一个电影人,更关乎中国电影的现在与未来。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