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举办,热闹的展映单元出现了大量外国影片,比如《月之阴面》《沉重的心》《极秘搜查》《理查三世》,诠释着电影节的“国际范儿”。然而,上个月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中却没有中国电影的身影。两相对比,不少中国电影人满脸的尴尬。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外国电影进来了,中国电影何时能出去?
好电影一定离不开好故事
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去”,需要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是拿什么内容“走出去”。电影天生是一种“内容为王”的大众文化产品,仅靠好故事不一定能撑起一部好电影,但一部好电影一定离不开好故事。
环顾世界顶级电影节上获奖的优秀电影,比如《现代启示录》《出租车司机》《钢琴师》等,其以“二战”为背景的国家命运和个体命运碰撞交织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巧妙地将大命运和小命运缠绕在一起,就像藤缠树和树缠藤那样不可分离。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各种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但我们的很多战争影片,追求的都是场面上的热闹,鲜有像国外优秀战争电影那样触动人心的作品。因此,要想“走出去”,中国电影应着力讲述关于国家和个体命运的故事。
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应着力讲述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史。人类相通或共同的精神史和情感史,是电影作品实现全球传播的最可凭借的载体。比如,像《楢山节考》《钢琴课》《樱桃的滋味》等作品,都围绕个体负载的民族精神符号和集体情感意识构建故事情节。观众从影片中一个人的情感秘史,就能够洞悉一个民族古老的精神密码。当下的国产电影缺乏上述影片中那些高品质的情感故事,很多电影不是被资本逻辑蛊惑,就是被消费文化掏空,追求短暂的感性刺激和欲望宣泄,沉迷于快感消费的自娱自乐之中。这样的作品很难让人从一段民族情感的背后,读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灵秘史,难以引起国际性的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还应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夺宝奇兵》《指环王》《哈利·波特》等作品很好地将欧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与现代视听媒介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传播。这些影片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美丽传说中汲取营养,努力从中挖掘出充满想象的元素以及为人类发展困境分忧解难的价值观念。
确立能被普遍接纳的话语体系
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打不开局面,在欧美主流电影节上难以获得认可,既有影片本身质量的原因,也跟我们在国际电影评价体系中缺乏话语权有关。
任何文艺种类,倘若没有“以我为主”的评价标准和话语体系,那么“刀把子”就会握在别人手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成了无奈的定局。因此,中国电影若想成功“走出去”,还得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确立能让别人自觉自愿接纳的话语体系,这就是我们经常念叨的中国电影文化的“软实力”。
在电影传播实践中,生命自由、个性解放等价值内涵更容易获得认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兼容并包的价值观更容易引发共鸣。《红高粱》《卧虎藏龙》《霸王别姬》等国产影片,之所以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因为它们将个体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植入到了民族故事中,并借助国际化的视听手段将这种价值观念进行了有效表达。《十面埋伏》《英雄》等国产片之所以较为成功地走了出去,就是因为这些中国武侠片传递的除暴安良、公平正义理念,在西方社会同样能找到“知音”。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共同基础,也是人类情感的共同纽带,易于深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群的内心深处,沉淀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国电影只要坚持以民族的故事为载体,以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为依托,形成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进行跨文化传播,情感安慰、人性关怀是能够降低文化折扣的有效方式。比如,中法合拍片《夜莺》在国外上映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给不同肤色的老年群体带去了温情脉脉的人性关怀,将传统和现代中国真诚地呈现给国际社会。再比如电影《洋妞到我家》,将家庭伦理观念、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置于故事的核心地带,在情感慰藉中获得了其乐融融的审美效应,同样让外国观众感同身受。
总之,中国电影的评价标准不是一句空话,应建立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它既源于对传统和现代中国故事的创造性表达,又成形于永不懈怠的坚持之中。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国产电影话语权和解释权的最终确立。到那时,电影标准的“西学东渐”,就会在剧情逆转中走向“东学西渐”,那将是一场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单枪匹马冲锋不如集团化突围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方式有千条路万条路,但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苦练好内功。为此,我们首先应在电影创作的生产要素配置方面下足功夫。目前,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以致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可见,中国电影要成功走向世界,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得来一场革命,因为精益求精和专业精深的“中国创造”,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条必经之路。如果不熟悉国际视听语言,不了解全球文化潮流,没有系统的专业训练,创作出的很可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不仅无法征服国际社会,甚至无法获得国人的认可。
其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走出去”的关键。一些大导演携片四处奔走游说的努力固然令人感动,但单枪匹马地冲锋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单靠个人推动作品“走出去”的困境必须改变。今后,专业化、集团化和规模化,应该是国产电影“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一些大型影视集团将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推手,所以我们要孵化和支持一批足以与好莱坞公司相竞争的跨国影视公司。
再次,进行全球化合作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终南捷径”。目前,不少国外顶级影视公司都在寻求和国内影视公司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其实是欧美电影“走出去”的重要策略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电影若想顺利打入国际市场,更要积极主动寻找跨国合作,在合作中做到“以我为主”,而不是自以为是,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当然,国产电影“走出去”还离不开对国内观众的培养和塑造。历史证明,只有拥有一批伟大的电影观众,才能造就一批伟大的电影大师,进而激励他们创作出一批伟大的电影作品。我们的电影观众,应该怀着朝圣的心态走进电影院,应当怀着和艺术倾诉衷肠的情怀观看电影。倘若我们的电影观众只懂得嬉笑怒骂,不懂得诗意和远方,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之路只会遥遥无期!
(薛晋文,作者为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山西省影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