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到镇图书馆借几本书,对于上海嘉定区南翔镇的居民王子涵来说,是近两年来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乐事。王子涵告诉记者,以前自己下班回家,若想到附近的街镇图书馆看书借书,往往会遭遇图书馆早已关门的窘境。“如今镇图书馆开放到晚上8点,即便是在市区工作,下班回来也来得及去借书。”
这一切得益于嘉定区图书馆“直管模式”总分馆建设中统一街镇图书馆开放时间所带来的惠民成果。2013年,嘉定区文广局提出并启动了“直管模式”总分馆建设方案,秉承普遍均等、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起以嘉定区图书馆为总馆、各街镇图书馆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至2015年,全区12家分馆建设工作均已完成,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也得到显著提升。日前,嘉定图书馆“直管模式”荣获2015年度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嘉定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正不断向标准化、均等化、便捷化和优质化推进。
统一标准,制定长效管理机制
嘉定区图书馆副馆长黄莺告诉记者:“‘直管模式’总分馆建设并不是区馆在街镇图书馆的简单复制。”面对嘉定区域广阔、街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嘉定区图书馆通过广泛调研,因地制宜地落实“直管模式”的“五个统一”。目前,嘉定区图书馆及其分馆已基本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编目和调配,上海市图书馆“一卡通”借阅系统的统一应用,RFID借阅技术的统一升级,管理及考核制度的统一实施以及图书馆标识系统的统一使用。
为了实现分馆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保障有力的建设管理合力,图书馆方面还通过构建制度体系、签订合作协议等,明确项目参与成员的职能分工以及各街镇在分馆运行场地、设施设备、人员待遇及免费开放等方面的保障职能,细化区图书馆、各街镇文广中心在服务指导、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比如,区图书馆根据基层工作人员一岗多职、工作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嘉定区图书馆分馆岗位说明书》,指导分馆结合服务人群等设立人员岗位和规划人员数量;先后参与多个分馆的人员招聘工作,并为分馆新进员工提供区图书馆轮岗培训。与此同时,每年举办两次基层职工业务培训班,为总分馆实施优质、便捷的服务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家住嘉定区菊园新区的万敏对身边图书馆近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她表示,菊园新区图书馆近年来不仅延长了开馆时间,图书馆的各项设施和服务质量也提高了不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居民走进身边的“文化课堂”。
均等便捷,规范管理基层服务点
为了补齐个别区域的服务短板,“直管模式”总分馆建设在提高镇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借助街镇分馆的力量,在嘉定区107个行政村图书室、113个农家书屋,以及遍布在农村志愿者家庭、村居委、军营等基层的100个微型图书馆——“百姓书社”的建设工作中,强化各基层服务点的规范管理和资源配送工作,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菊园新区永胜村的汤玉琴长期致力于服务村民。2004年,她在自己家里创办起村民读书点,但图书资源一直相对有限。嘉定区图书馆得知这一情况后施以援手,将汤玉琴的村民读书点升级为“百姓书社”的一个服务点,区图书馆负责图书配送。“书的种类多了,来读书的村民也比过去多了很多!”汤玉琴说,为了让她能更好地管理这个“百姓书社”,区图书馆还安排了几次业务培训,让她受益匪浅。
位于嘉定江桥镇太平村的农家书屋,加入“直管模式”后如虎添翼。目前书屋面积达80平方米,内设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藏书2500册。“如今,这里的报纸杂志天天换,新书推荐月月有,读书活动周周搞,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村民张萍说。
挖掘资源,打造个性服务品牌
嘉定各街镇分馆在总分馆建设工作中,除了强化服务的标准化,还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活动。如嘉定镇街道分馆充分挖掘本地老城区的人文历史资源,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以及“昨天与今天——嘉定城历史图片展”等活动;江桥镇分馆则根据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通过与地区内企业联动开展“异乡风采”系列活动,形成了具有江桥特色的“打工文学”,还成为上海市的特色群众文化品牌;南翔镇分馆则携手多家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开设“创意坊”少儿阅读体验课程,使“创意坊”迅速网聚了一批稳定的读者群。
嘉定区文广局副局长姚强表示,公共图书馆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正发挥着愈加显著的作用。嘉定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探索了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的新路子。“未来,嘉定区将继续深化‘直管模式’总分馆建设,全面提升图书馆文化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