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5亿元、170.73亿元、217.69亿元、296.39亿元、440.69亿元……近5年,中国电影票房呈井喷之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已经坐二望一。然而,2011年至2015年,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20.46亿元、10.63亿元、14.14亿元、18.7亿元、27.7亿元,这凸显了中国电影的短板——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不足,我国是电影大国而非电影强国。
如何补齐短板,如何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这是中国电影人需要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全面加强电影人才培养
“我国的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不仅是技术手段上的差距,更有人才上的差距,比如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缺口。”全国政协委员、电影导演冯小刚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原董事长韩三平指出,现在大部分高校只注重编、导、演人才的培养,对于其他电影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要使电影行业全面发展,还应兼顾摄影、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人才。为此,冯小刚委员表示,他将与成龙、张国立等人一道成立影视技工学校,专门培养化妆、服装、道具等基础工作人员。
即便是电影编、导、演人才的培养,现在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全国政协委员、电影导演陈凯歌认为,电影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的分解、过滤得到细节,而缺少生活历练的青年人尚不具备这种能力。对于大学里的电影人才培养,他建议入校时可不分专业,前两年以大课为主,全面学习电影知识,后两年再逐渐进行分系教育。
补齐原创力缺乏的短板
电影是一门需要想象力的艺术,然而现实中很多作品千篇一律,没有想象力,缺乏感染力,甚至存在抄袭模仿的现象。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看来,“编剧不干,产业瘫痪”,根源在于中国电影原创力缺乏。
为加强原创,王兴东委员呼吁恢复编剧在电影中的法定地位,即原创作者在电影中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剧本的版权诞生了电影的版权,因此编剧是电影作品的最高授权人,必须依法体现在字幕等各种形式上。他希望,尊重原创、尊重版权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和自觉,孵化原创需要全社会关心。“好电影当然首先需要有好剧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要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来保护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要搞原创,就必须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全国政协委员、编剧高满堂呼吁广大影视工作者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针对有的年轻编剧发出的“下基层苦、编剧待遇低”等抱怨,高满堂委员说:“我们都是从那种状态过来的,我也曾经睡过地下室。要想搞出具有原创力的作品,怎能一点苦都不吃?”
完善政策法规为电影保驾护航
电影市场的活跃和电影创作的繁荣背后也存在一些乱象,比如个别影片、部分影院被爆出虚假排片、注水票房等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张丕民认为,其根源就是趋利,加之市场不规范,使趋利者有空可钻。一个不健全、不规范的市场是阻碍产业发展的。尽管政府及时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没有法律支撑有时候做起来会越位,因此要呼吁电影法尽快出台。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正处在审议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指出,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电影的法制环境,“让电影产业的服务和管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开封市祥符区电影放映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认为,在电影政策上国家应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比如,“十三五”时期数字电影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应该继续向基层延伸,提倡在一些条件好的城镇、城郊园区进一步建设数字电影院,让农民朋友由原来在室外看转到在室内看,由站着看变为坐着看,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