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正式提出我国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作为著名“985”大学的掌校人,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认为,一流大学就要做一流的事。
记者:在您看来,“双一流”战略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李家俊:过去20年间,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我国一批大学开始跻身世界知名大学行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的发展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差距。我们提出来要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果没有一批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前列,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
拥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将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精神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就印证了这一点。19世纪德国的崛起得益于柏林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应运而生,20世纪美国的发达受惠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依托一流大学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中担当重要角色。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大学可以称作“世界一流”?天津大学对自己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
李家俊: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评判标准,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尽管如此,深入分析目前大家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基本特征。如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崇高;学术大师汇聚,学生素质一流;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经费投入大,办学设施优良;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等。
我认为,评价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要从两个维度看。一个维度是世界认可度,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得到世界认可。另一维度是国内认可度,这是体现中国特色。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尤其是对像天大这样的工科特色鲜明的大学,评价其是否达到世界一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我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而不是简单地衡量发表的论文数量、衡量有多少个博士生点、曾经获得过多少的奖项等。
应当看到,当前对于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利于工科大学和工程学科的发展,不利于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但是国家发展、科技强国、创新驱动,最需要依靠的也正是工科。我们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都离不开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美国的学生怕苦,不愿学工科,优秀的学生都去学法律、金融和医学,收入高,待遇好,可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少有贡献,美国已经充分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隐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最快的恰恰不是工科,也正是因为工科的投入大,见效慢。
我们特别强调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做世界级的事。天津大学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器人、智能电网安全监控、柔性在线自动测量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更关键的是在国民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在这方面有所倾斜。
现在,天大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距离,但我校的化工、测控等优势学科可以先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我希望到2020年,天津大学要有若干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2030年要整体建设成世界一流。
记者:像天津大学这样的工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李家俊:首先,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聚集了一批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做出开创性贡献的著名专家。目前,世界排名百强的大学吸引了全球超过八成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以及2/3的高被引科学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国际话语权,例如机械工程学科100多种科学引文索引(SCIE)期刊主编中,超过八成来自世界百强大学。天津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保证有60%的教师是世界一流的。
其次,我们一定要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工程人才。两会期间,我代表中国卓越大学联盟(以工科为特色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九所国家“985工程”大学,也称“E9”)提交了《加快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议案。“E9”高校今后10年内至少要为国家培养20万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是实实在在按国际上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天大与法国尼斯索菲亚综合理工学院合作创办的国际工程师学院就是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