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公布第二批通过备案的众创空间名单,包括科技寺、京西创业公社、苏河汇、百家汇等在内的362家众创空间入选,加上第一批通过备案的136家众创空间,截至目前,已有498家众创空间通过备案。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以来,我国建设新型孵化器的热情逐步高涨。特别是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柴火空间,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以后,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知名企业竞相涌入,车库咖啡、创新工场、36氪等不同形态的众创空间在全国遍地开花,中关村创业大街、杭州梦想小镇等众创空间聚集区加速形成,带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众创空间蓬勃发展
经济社会效益初显
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言几又、天使汇……全长仅200米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聚集了40余家创业孵化与天使投资机构,涵盖创业投融资、创业展示、创业交流、创业培训、创业会客厅等功能,孵化创业团队共计1791家。
据了解,随着国家的大力引导,众创空间近年来取得蓬勃发展,全国兴起了一股众创空间建设潮,极大地带动了创新创业活动。即使在一些并非创新创业中心区域的地段,也兴起了不少孵化服务水平较高的众创空间。石景山区是北京市的传统老工业区,京西创业公社就是在此起家。创业公社起初是京西创投的内部创业项目,最开始只有3个人的创业团队。但是,仅用两年时间,创业公社就从北京走向贵阳、天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两年来,创业公社位于石景山区的共享式办公空间的200个工位一直保持满座状态。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众创空间总数达到2345家,常驻创业团队及初创企业超过12万家,创造了51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应届毕业大学生达到18万人。众创空间的加速发展,不仅极大促进了“双创”活动,在地方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等方面也显现出初步成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其中,新增企业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新增企业运营资产达2万多亿元,营收8000多亿元,对GDP增速拉动达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量新增市场主体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返乡农民创业人数同比增长3.1%,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1.6%,新建企业、个体工商户平均带动就业人数分别达到7.5人和2.8人。
尚处起步阶段
亟待加强指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被吸引到众创空间建设中。以毛大庆、蔡雪梅为代表的知名企业高管纷纷离职创业,以黄晓明、任泉为代表的影视明星加入互联网科技创业天使投资人队伍,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纷纷建立众创空间。
经过不断发展与探索,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创新工场等为代表的投资促进型,以联想之星等为代表的培训辅导型,以创业家等为代表的媒体延伸型,以云计算产业孵化器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型,以柴火空间为代表的创客孵化型等形态不同、模式各异的众创空间。
虽然众创空间发展如火如荼,然而近期深圳一家孵化器倒闭的消息引起各界关于孵化器倒闭潮是否即将到来的讨论。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发展众创空间提出的是坚持“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因此,一两家众创空间的倒闭是市场调节机制在发生作用,是正常现象。实际上,目前全国2345家众创空间,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全国数百万计并且不断增长的创业人数的需求。只是,众创空间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水平、盈利模式等有待进一步探索,政府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引导。因此,不能因为一两家众创空间的倒闭,就断定众创空间的冬天来临。
不过有专家也表示,众创空间适合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创业群体集聚的区域。因此,对于比较偏远的地区,不建议盲目建设众创空间。国内二、三线城市则应根据当地产业特点与自身优势,构建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的众创空间,努力形成特色和品牌。
苦练内功是关键
众创空间产业依然年轻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未来,我国将大力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当然,在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自身修炼好内功才是关键。对此,专家表示,众创空间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了解,作为中国第一家获得“新三板”挂牌批文的众创空间,苏河汇在创办的3年时间里也历经多次摸索创新。成立3年多来,苏河汇尝试了自媒体、培训、咖啡、招聘等不下10种发展模式,最后才探索出目前的发展模式——孵化+投资+培训。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业内认为,众创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被淘汰,但是整个众创空间产业依然很年轻,只要对其加以正确合理引导,必定能够促进众创空间行业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