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众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纪录片思想内涵深刻、内容积极健康,具有深刻意义与教育性,却因为缺少娱乐元素和话题性,而很容易被埋没。
近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推出的两集电视纪录片《家风》,为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创新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家风》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该片紧贴时代主旋律,在“家风”受到全社会热切关注和广泛讨论时强势推出,以《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著名的家训为切入口,再将镜头转向当今社会,讲述家风的传承。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既是家庭美德的凝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纪录片《家风》制作与播出,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今天,如何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对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挑战,正是媒体不容回避的责任。纪录片《家风》让创作者们幡然醒悟:纪录片的选题可以不囿于自然与人文,还能观照现实,知史明鉴,博古通今,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形式和渠道。如此一来,既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能成为推广纪录片这一特殊影视艺术形式的手段。
“家风”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而在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怎样通过大众传播形式传递给观众正确价值观?一个凝重而迫切的问题,在“家风”之问中清晰凸显。纪录片《家风》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片中曾国藩对其子女的教诲,不仅影响了收看纪录片的观众,也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一句家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最为直观和生动,最能直抵人心,触动灵魂。
然而,纪录片在扩大受众群方面仍存在瓶颈,或许问题出在制作理念和话语表达方式上。以往的纪录片多数是说教式的倾倒,手法单一,通常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解说配画面的方式,加上一些人物的采访,使观众产生信息疲劳、审美疲劳。因此,纪录片应采用新的创作形式和平易近人的话语表达,破解传播效果不佳的困局。纪录片《家风》《第三极》《圆明园》等就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在内容上,《家风》将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美的拍摄画面融为一体;在技术上,《圆明园》首次运用三维特效再现昔日皇家园林“万园之园”的盛景;在理念上,《第三极》突破了传统纪录片模式的创作方向,使用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突出强调故事性。此外,《第三极》镜头语言丰富,叙事手法引人入胜,摄影风格化,采用逐格、升格、延时、高速、潜水拍摄、高空航拍、微观拍摄等多种拍摄方式,在拍摄技术上采用4K超高清数字电影摄影机(RED)、微型直升摄影机等设备,是中国首部4K超高清大型纪录片。在内容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上开拓创新,兼具艺术性与人文内涵,纪录片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受到业界的广泛好评。
中国纪录片人是幸运的,中国拥有如此丰厚博大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题材,有着独一无二的纪录片创作、传播优势与丰富的市场资源,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充满无限潜力。但中国纪录片倘要走得更远、传得更广,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我们应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让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成为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融入世界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