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留存在人们心里的有两部经典: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放送协会于1980年和2006年两度携手完成的《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这两部纪录片当年播出时,在中日两国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时隔多年,又一部聚焦这条横亘欧亚大陆之路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出世,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新思路:呈现当下丝路的生机勃勃
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这部原创大片,将镜头对准了当下新丝路上发生的故事。
“丝路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欧亚经贸通道,几经兴废。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人们发现,这条丝路的沿线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最好的一个区域。”总导演陈晓卿说。中国题材、国际表达,把变化中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是纪录频道的核心诉求。因此《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聚焦当下,更关注今天人们身上体现的古老丝路的基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既是前两部经典的延续,也是对古老丝路的新读解和新发现。”
陈晓卿说,史学界的共识是:丝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道路,从古至今,它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生活和穿梭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有着美好的梦想、坚定的信念和澎湃不息的动力,这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最想传递给观众的。
剧组仔细研究借鉴了大量的国外现实题材作品,在叙事语态、人物选取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正式开拍前,我们的团队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然后,所有的导演都向我反映,现实的故事真的非常精彩,它们正在发生,最能体现丝路的精神。经过思索和挣扎后,最初的‘历史’定位转变为‘现实’视角。”
新素材:跋山涉水拍摄3年多
由中青年组成的、20余人的主创团队,在3年多的时间里,除了踏遍大半个中国之外,还远赴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阿联酋、卡塔尔、意大利等国拍摄,从繁华都市到边远村落,从秀美江南到茫茫戈壁,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执行总导演李文举看来,最艰难的一次拍摄,是在新疆和田地区于阗县的经历。“我们想要拍摄高山上的采玉人,因为和田玉名闻天下,而丝路上最为重要的流通商品除了丝绸之外,就是玉。”他说,由于采玉地点在海拔4500米的险峻山间,之前的很多影视剧组望而却步。“我们的大队人马走了5天,一段骑毛驴,一段徒步。当时正值8月,我们出发时天气晴朗,走到半山腰开始下雨,再往上下起了冰雹,最后到了山上,居然下雪了!”在采玉工人的帮助下,他们生生地把重达70公斤的摇臂拉了上去。这次行动,让他们获得了无比珍贵的和田玉开采的镜头。
摄制组跋山涉水,总共积累了4万多分钟的素材,最后制作出8集,每集50分钟。“我们在剪辑控制上下了很大工夫,每集平均有1100个镜头,最高一集甚至达到1500个,这样的剪辑率使信息密集度提高了很多,也更符合国际化的叙事风格。”李文举说。片中也有很多难得的镜头,比如从鹰的眼中看天空和草原。这个镜头是在鹰的头顶固定了一个小型摄像机完成的。
新故事:展示普通人的追梦传奇
该片共有8集,是以人的内心动力,如开拓、坚守、传承、跨越,来讲述每一集的内容。“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一次次遭遇挫折,一次次重新开通,但有几样东西从未改变,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为目标艰苦卓绝的努力、对梦想永不磨灭的热忱,这一切,都源自人们内心的澎湃动力。”陈晓卿说。
摄制组达成共识: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接地气的人物,能引起最广泛受众的情感共鸣。李文举说:“故事才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他认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但他们都是在为梦想打拼的真实的人,这个群像呈现出了一个和每个当代人息息相关的丝路,是这些普通的个体组成了丝路复兴的希望,也成就了我们最终的内容。”
60位个性独具的主人公,新丝绸之路上的追梦人,用他们的人生轨迹书写着从亚洲到欧洲,这1万多公里漫长路途中的精彩传奇。他们当中,除了诸宸这样的著名棋手,绝大部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既有扎根昭苏草原学习游牧文化的重庆人张昱,也有勇闯罗马时装界的中国姑娘王诗晴;既有求学西安热爱中国文化的土耳其小伙阿福,也有移居上海开辟新天地的美国建筑师叶格;既有在河南白马寺建造寺庙的泰国匠人奈,也有在喀喇昆仑公路穿越30年的司机王建平;既有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邮递员老袁,也有立志传承维吾尔族古老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瓦孜”的维吾尔族少年阿里木。用陈晓卿的话来说,“这些普通的个体才是丝路复兴的希望”。
纪录片人李艳说,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丝路上的人、这丝路上的故事,可能会随着历史长河而远去,但《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却将这一切清楚地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梦想的坚持与永恒的奋斗,这也必将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丝路人和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