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都围绕其展开。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有一座古朴的庙宇建筑,里面就供奉着以“孝”著称、舍身救父的炉姑。炉姑传说的雏形来自《桓台胜览》,“齐,欧冶子为王铸剑,三年不成,将见杀。其女掷身炉中,一鼓而就,故后人祀为炉神”。两千年来,炉姑传说并没有被时间所湮没。相反,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代代相传,被丰富和扩展了许多内容。
无论是炉姑投入火炉铸剑以救父,还是大灾之年从天而降为百姓发放粮食,都传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而炉姑庙直到现在仍然香火兴旺,与当地的重视密不可分:政府出资为衰败的炉姑园进行重建和维护;文化局编印了讲述《炉姑传说》故事的精美绘本,免费赠予学校供孩子们阅读;艺术团体根据传说编演了京剧、吕剧、歌曲、快板等文艺作品……我非常欣赏这种做法。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地方流传着不同的动人传说。这些传说不仅蕴含着阶段性的文化观念,也表现了当地的自然特色和生活方式。有些被整理改编成文学作品后,流芳千古,甚至成为当地的文化标志,比如一提起《白蛇传》,人们就会想到西湖、断桥。然而,更多的传说仅仅停留在民间,停留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如果传说仅仅留在奶奶的讲述中,后代的心里也许只有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印象,那包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当地风土人情的内涵将渐渐流失。这不仅是文化的损失,更是一代代人情感上的断裂。怎样让具有地方色彩的传说长久流传,让其精神特质成为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们的生命底色,文化艺术从业人员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做得好的话,既可留住传说,也可丰富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