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场可谓“过山车式”的发展。2009年到2014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从几百亿元猛增到上千亿元,市场交易总额从1200亿元飙升到2000多亿元,艺术品价格也不断创新高。2012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艺术品市场经营“惨淡”,回落态势明显,去年拍卖市场成交额下滑近三成。
在艺术品市场正步入挤压泡沫、回归理性的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场交易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3月中旬,文化部修订后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将付诸实施,艺术品市场将迎来全方位内容监管时代。毋庸置疑,在调整期为市场扎起制度监管的“篱笆”,将重建市场生态环境,助推我国艺术品市场走上规范经营的健康发展之路。
根据国际经验,一国艺术品市场在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开始兴盛,达到5000~6000美元时快速发展,达到8000美元时大规模发展,超过10000美元时空前发展。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艺术品市场已进入大规模发展期。艺术品市场规模在我国的迅速扩张也证明了这一点。2014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超过1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达31%,超越英法等传统艺术品交易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艺术品市场。
回顾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轨迹,“速度”可谓最抢眼的关键词。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4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从100亿美元升至30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不到10%;在此期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从不到3亿美元增至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国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支撑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监管机制较为薄弱的市场环境下,过去这种高增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不少问题。长期以来,艺术品市场制假、贩假、假拍等“三假”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再加上交易制度混杂,艺术品真假难辨。艺术品定价机制混乱,艺术品作者的岗位、头衔成为定价主要因素,价格泡沫化严重,打乱了市场秩序。在市场成熟国家,艺术品收藏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才能获利,且利润一般在20%~30%之间。但在我国,书画市场在短短十年内利润却是成倍甚至数十倍增长。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极大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当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已进入大规模发展期,预计到2019年,市场交易额将在2014年的基础上增长145.7%,有望达到美国市场的90%以上,艺术品交易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要挖掘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首要任务无疑就是消除“三假”等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秩序。经过这些年的爆发式增长,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累积了很多问题,现在进入冷淡期,正是整肃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行为,为新一轮发展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期。
即将实施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明确了明示担保、尽职调查、信用监管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真伪难辨、虚假鉴定、交易不透明等难题有了应对之法,作品的来源、身份认证、鉴定评估和运营发展等各环节都有了约束。近年来,直播竞价、限时竞拍等新型交易模式不断出现,互联网的现场感和体验功能改变了艺术品市场生态;艺术品和金融结合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金融服务艺术品市场存在很大潜力。艺术品交易网络化、金融化趋势明显,《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则将填补这些领域的监管空白,为艺术品市场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对于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而言,过去高增速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重构市场生态环境,完善的监管制度和健康的市场环境则是必要前提。只有规范市场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将市场潜力成功转化为市场增量,规范和创新将成为我国艺术品市场未来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相关政府部门要根据市场变化,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并完善更具前瞻性、更有约束力的监管体系,打造更有效的市场机制,为市场创新保驾护航。艺术品经营企业则需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更加灵活地组合资源,探索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