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部让人边看边止不住流口水的电影。
2012年、201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展示了中华美食的精致丰富、源远流长,造成了全民性的轰动效应,名声也远播海外,成为近年来最成功的电视纪录片。眼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尚在制作中,由电视片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片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已抢先跃上大银幕。影片号称“4K画质,用大屏仰望食物壮美”,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食物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令人非常惊讶和甚为遗憾的是,该片自2016年1月7日上映,虽然各方均为该片打出了高分,如猫眼电影9.0分,豆瓣评分8.2分,时光网7.5分,但截至1月12日,影片票房仅有约150万元人民币,如今在电影市场上已难觅该片踪迹。
纪录片上院线,票房惨淡由来已久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舌尖上的新年》监制陈晓卿曾说:“纪录片人都有一个电影梦。”《舌尖上的新年》兼具话题性和视觉奇观,令陈晓卿踌躇满志:做了那么多纪录片,他希望自己做的第一个电影院线纪录片,把质量做到极致,为纪录片行业多找到一些可能性,并且一点点接近自己的梦想。
总制片人胡震鹏介绍,这部电影共投资1200万元,主创用14个月的时间调研了35个地方,拍摄了60种食物,而且按照最高电影制作水准4K拍摄,最终呈现出24个地域、43种美食,把1万多分钟素材剪成85分钟成片,“这些画面不去影院看,十分可惜。”他认为。
但是,和纪录片上院线成为常态的欧美、韩国等相比,在我国当下的影坛,几乎还没有在院线放映的纪录片取得票房成功。2010年,在影迷中备受好评的《归途列车》,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投资100万美元,最终仅获得票房4.3万元。2015年10月上映的《喜马拉雅天梯》,成本1300万元,口碑良好,众多微博大V和明星力挺,最终票房1153万元。目前,纪录片国内最高票房由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拍摄的《海洋》创造:2960万元。
据统计,2014年,国内院线放映纪录片7部,总票房仅1816万元,相对中国电影市场2014年总票房296亿元,纪录电影贡献甚微。2014年春节档,曾有一部类似的美食纪录电影《味道中国》上映,结果放了15天,票房还不到80万元。
在上映前,胡震鹏已经预计到纪录片票房不会很理想,还写过一篇名为《我不想对一部院线纪录片谈票房》的文章,阐述了5家联合出品方对“舌尖”这个题材的热爱和不太计较商业得失的情怀。事实上,大热的“舌尖”确实也没能扭转纪录片进影院后的票房厄运。他说:“不是我们的原因造成这个电影票房不好,是影院都不愿意排这个电影。现在全国约6000家影院,只有约2000家影院放这部电影,有的安排的时间也不太好。越是排片少,观众就越少;越少观众看,排片就更少。电影又不是电视片,打开电视就能看。现在真令人感到无奈。商业的片子比如《星球大战》等,占到60%-70%的排片,尽管很多人也在帮我们呼吁,但是电影院线太唯利是图了。我们也没有办法。”
是不是影片不够强
《现代快报》曾刊登读者调查,显示有观众认为《舌尖上的新年》有点不太像电影,不过是利用“舌尖”这个热门题材来圈钱。
胡震鹏认为,这部电影的水准比电视片还要高。“《舌尖上的新年》的立意很简单,就是展现中国人在传统新年的美食,唤回传统的年味。整个拍摄完全按照电影的技术规则、艺术手法。”很多“舌尖”粉也肯定了影片对食物的展示令人无限憧憬和向往,很好地体现了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的亲人团圆、生活和美的温情内涵。5家联合投资方拍摄这部电影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喜欢‘舌尖’,想留一个好的作品。这是最重要的”。
胡震鹏表示,5家联合出品方“心很齐”,“确实没有想从这个片子上挣多少钱,亏一点钱我们也没有那么不能承受。我们已经把电影做到极致,至于票房,我们没有把这一点做为唯一标准去考量。”
曾在2015年夏秋时节引发广泛关注和好评的电视纪录片《第三极》一度风传将登陆大银幕,但至今尚无下文。导演曾海若曾经告诉记者,电影版纪录片登上大银幕,从手续、程序上说并不难,难的是产生和电视上一样轰动的效果,因为在我国,愿意花钱看电影纪录片的观众还需要培养,而纪录片上院线,也还需要一些特别的技巧。如今看来,他的话仍然很有道理。
前期宣传,有利于提升网络点击量
胡震鹏告诉记者,虽然尝试了上院线,但是出品方的工作重心其实还是放在互联网上。“我们后面还有网络院线,相信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和院线的状况是会不一样的。”他指出,“现在愿意看纪录片的中国人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影院看,他可能就等着影片从院线下来以后,自己到电视机上、互联网上看。为影片做的这些宣传,对于提升网络点击量也是很有好处的。”
他透露,原计划《舌尖上的新年》自公映之日起不久以后就会在爱奇艺客户端上播放。现在上线日期已经指日可待。另外,影片在院线虽然排片不多,但可能持续的时间会很长,“也许会上映30天以上,直到猴年春节以后,甚至有可能到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