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文化产业虽与时俱进,但其发展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5月10日,北京市文联、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电视从业者,对2015年电视荧屏生态进行透视体检,对电视媒体的文化担当作了反思,对当前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娱乐化等现象进行了检讨。
观众呼唤新的节目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产电视剧共发行近400部、16000余集,电视艺术创作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的提升,从规模向效益的转变。
当前,电视制作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电视作品以“知名导演+豪华阵容+高科技+高投资”的排列组合出现,电视剧已进入以“大投资、大制作、大阵容”为特点的大片时代;有专家预言,未来,电视剧将大幅转战视频网站甚至在网站进行视频独播;网络小说成为电视剧本的重要来源,根据某网站调查,2015观众最期待的电视剧排行榜前十中,《芈月传》《花千骨》《盗墓笔记》等剧都脱胎于热门网络小说;网上众筹模式的启动,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拍剧、拍综艺节目;“互联网+”时代,老百姓的收视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与会专家提出,电视行业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观众呼唤新的节目形态。传统电视媒体应积极适应电视节目格局之变、电视文化生态之变,实现多种尝试、推陈出新,加强新节目研发,采取有效应对方式,提高电视媒体品位,使电视媒介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净化与改善,为电视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深入人民、深入生活,促进电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节目缺少有力量的批评
尽管当前电视节目生态丰富多样,但多位专家同时提出,近年来电视节目的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现象严重,他们痛批为了收视率不惜降低格调,甚至传播错误价值观的行为。
有专家认为,目前荧屏综艺大热、电视剧遇冷是不正常的现象。坐在电视机前,被满屏“真人秀”包围:各种歌舞选秀、野外挑战、相亲节目扑面而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接近400个,都是大手笔大投入。在众多“真人秀”节目中,故事情节不断突破道德底线,让演员吃狗粮、喝尿,“女神”变成了“女神经”,“男神”变成了“犀利哥”。一些演艺明星,全年不演影视剧,只参加“真人秀”,一集片酬动辄上百万元,比排场攀身价,严重损坏了国产影视剧的生态。有观众问:“明星都去参加‘真人秀’了,谁还老老实实演戏?”有些投资者为了提高收视率,不重质量只讲噱头,过度消费艺人。艺术短视带来的只能是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
影视节目的好坏,过去依赖的是受众的情感,如今换成了一串串数字和符号,只讲收视率、票房、点击量等。新华社高级编辑陈芳认为,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制作,有关部门要进行规划、规范,要立规矩。事实证明,最终影响大众的作品,还是那些有助于人们心灵成长的作品。
北京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曾庆瑞认为,中国电视节目缺少有力量、有尊严的批评,一味赞美没有任何意义。学术界、理论界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应该提高理论的洞察力和批评的力量,用法制的力量和批评的武器,坚持不懈地优化电视节目的生态环境,展示国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
应该很好地研究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资本的介入,我国的传播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面临困境,电视台也不例外。
过去电视台制作一台晚会,投资过千万元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今一档季播节目投入两三亿元,都是常态。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赵多佳认为:互联网的冲击,带来了电视节目样态的变化。资本市场的介入,盘活了市场,提升了电视生产的能力,也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资源时代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模式。传统媒体人应该去研究市场,研究如何适应现在的生存环境,更多地学习与尝试,才能真正地成为文化繁荣的主流担当。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孙向东表示,让真正能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剧出现在荧屏上,需要独具慧眼的胆识和担当。发现、发掘有市场,有价值观引领又有文化担当的电视好作品,坚守文化品格,提升中国电视艺术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弘扬文化自觉,凝聚正能量,是当代电视从业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