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设计上海”上,很多设计都展现了东方美学。
300个设计品牌、1000多件设计新品、24场设计论坛……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设计盛事,2016“设计上海”日前在沪举行,为期4天的展会吸引观众逾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过去两年,“设计上海”因Cassina、Vitra等诸多国际品牌的参展,被视为国内最高规格的设计博览会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参展的品牌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其中,约1/2的中国品牌首次参展。年轻的中国设计品牌蓄势待发,这不禁让人期待:本土设计品牌何时能“逆袭”?
国内设计市场升温
“3年来,‘设计上海’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商数量每年增长25%。”据“设计上海”展览总监Mike Dynan介绍,第一届参展商主要来自欧洲,第二届有一部分中国本地参展商来参展,而今年来自其他国家的参展商仅占1/3,“近些年,中国在设计创意方面表现越来越活跃。”主办方给出的一组数据或许更能体现中国设计的升温趋势:过去5年,中国创意产业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3.7%,2015年行业总收入达6226亿元。其中,内饰行业被预测在未来5年内保持每年8.3%的增长率,整个行业收入可以达到9258亿元。
“刚刚进来的时候,很多人在排队,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多人对设计的热爱,这种对设计的激情是很有意思的。中国是很大的市场,全世界都会对它感兴趣。”思联建筑设计创始人William Lim的话很有代表性。从今年“设计上海”的品牌数量和规模上看,越来越多的设计品牌开始重视在中国“露脸”,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中国的艺术、设计氛围在不断升温。
“我们第一次来‘设计上海’,希望借助这一平台了解中国客人的需求和审美偏好。”初次来到“设计上海”的国际家具品牌Mad负责人坦言,他们参展的重点不是卖出什么,而是了解中国用户口味。“决定参加‘设计上海’是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类产品的新兴市场。来之前,我们对中国设计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这次来我有很不同的感觉,我认为我们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已经太晚了。”在前来参展的荷兰设计品牌TPFT的艺术总监范·亨特胡特看来,这次展览是在中国进行推广的难得机会,可以扩大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事实上,“设计上海”已俨然成为国际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试金石——他们不急于现场销售,而是通过订货等方式,与国内线上线下的经销商建立初步联系。
本土原创设计吸睛
本土设计在今年的“设计上海”尤为受关注,在展会现场,这些本土设计品牌与众多国际大牌一样人气高涨,展品销售也很火热。“以往,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品牌在欧洲做设计,在中国生产,而在今年的‘设计上海’,你可以看到一些在中国设计、国外生产的品牌,这是一个非常大跨越。”Mike Dynan观察到,中国本土的原创设计工作室越来越多,这些本土原创设计在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整体技艺越来越精湛。
在今年的“设计上海”上,不少国内品牌以不同风格传达东方美学,比如山水文化被广泛用于文具和物件中。“意外设计”带来的“微山水”以表面起伏的形象形似山水故而得名;第一次参展的“飞行物”展示了一件件犹如雕塑的瓷、陶烧制杯器;命名为“石舟”的茶壶以船的造型为灵感,采用壶嘴壶身一体设计的形式,将茶漏内置阻隔茶叶。在展会现场,还可以看到中西方设计的对话与融合。成立于上海的明合文吉设计工作室是由中国设计师徐明和法国建筑师文吉共同创建的。此次,他们展出了一组以“无中生有”为设计理念的现代家居作品——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玉石和金属组合在一起后,作品被赋予了现代气质,混合的材质、变换的纹理表达出东方的含蓄之美。“与以往的‘东方遇见西方’不同,在今天,风格之间不再是冲撞,而是融合,各自去掉扎眼的符号,平和地搭配,美是唯一的共同原则。”其负责人这样解读。
“中国的设计审美正在加速发展,主要的动力就是渴望展示个性。”在“设计上海”创意总监Ross Urwin看来,“设计上海”在展示国际大牌设计之外,也是一个本土设计师的培养地,参观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中国设计师的作品。“设计上海”另一位创意总监Darrel Best则表示,“今年的展会有很多设计都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美,也有很多年轻的设计师涌现,为展会增添了活力。这批设计师很好地展现了东方美学。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国际上的设计带到中国来,同时也希望把中国的设计带向国际。”
“中国本土设计进步很快。”诸多国际参展商在展会上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大家对设计的认知才刚刚开始,以前大多是追逐品牌,但近些年中国设计师队伍发展很快,中国设计有了很好的发展土壤。”意大利设计家居品牌Driade总经理Massimo Maestroni认为。“从今年的‘设计上海’来看,中国本土设计魅力与国际设计魅力交相辉映已成为趋势。”先生活品牌创始人温浩认为。他坚信,东方传统生活文化与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中国设计师品牌必将成为“设计上海”未来的主角与亮点。
中国设计离“逆袭”有多远
尽管本土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不少业内人士也坦言,本土设计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显而易见的差距,不少年轻设计师依然没有脱离陶瓷或仿明式家具等传统框架。
“国内的设计品牌在不断完善,客户对设计的认知度也在改变,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清华美院毕业的家具设计师陈鹏飞以一把欧洲的椅子为例介绍说,“这把椅子并不是全部实木的,在椅背部分有一块板材,在欧洲这是以此为傲的,因为它灵活运用了不同的材料特性,但经过中国翻制后,这个引以为傲之处,恰恰成为对原版椅子改动的部分。”陈鹏飞道出的不仅仅是东西方审美的差异,也是一场国际化展会可能面临的尴尬。“在中国,‘设计上海’的规格是领先的,但不足以和‘伦敦百分百设计展’等国际设计展会相媲美。因为中国好作品有,但非常少。”陈鹏飞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设计”和“国际设计”间的差距。
“中国设计师考虑的只是设计的问题,但设计背后其实是有一大串东西在支撑,只懂设计是做不好设计的;只有都懂,才能把设计做好。当然,都懂并不代表都得精通,而是你大致知道这样一个体系、关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木美品牌创始人陈大瑞认为,中国设计需要重拾匠人精神与不断创新的双向结合。“设计跟文化是不能分割的,好的设计,设计师要用自己的内在感觉去投放在设计作品中,而设计师的内在文化底蕴也会无形中影响他的设计作品。”William Lim也表示,设计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反映生活者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同时还需要从本土文化中走出来,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