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综艺”的境遇有些尴尬,由此引发人们对综艺节目的思考。从前两个月已经开播的几档综艺节目中,不难看出今年的综艺节目趋势仍是以消费明星为主线。离开“明星”“选秀”等元素,综艺节目就不好看了吗?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真人秀过多过滥。”并直指真人秀节目“抄、滥、空、假、俗、贵、霸”7个乱象,提出电视台应以新闻和文化立台,不能变成真人秀电视台,造成电视文化“缺钙”和“贫血”。
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也认为,目前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投入、大明星不应成为电视节目的常态。
然而,在众多综艺节目依然在消费明星的热潮中,央视推出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收获高收视率,还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一度被打上“有意思,没意义”标签的综艺节目,在与文化“相遇”后,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亮点。
一边是数量巨大的娱乐综艺节目走向同质化、缺乏原创的怪圈,一边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逆袭”,这不禁引人思考:文化与娱乐或许可以兼容。
真人秀依然是综艺主流
早在去年10月底至11月初,湖南、浙江、江苏等地的一线卫视轮番举行了“2016广告招商会”,真人秀依然是2016年各大卫视的重头戏。有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统计数字:2016年将会有超过400档综艺节目诞生。
据记者了解,4月起将有《奔跑吧兄弟4》、《极限挑战2》、《全员加速中2》等被称之为“综N代”的卫视综艺节目陆续与观众见面。之所以被称之为“综N代”,因为这类节目在获得收视和口碑的肯定后,都先后推出了“第N季”。而这些即将登上荧屏的节目均为真人秀,并且主打的依旧是“秀明星”。在这批真人秀节目里,出现的明星也令观众“想不到”——巩俐、周迅、舒淇、陈道明……不难预见,节目方将围绕这些明星制造节目相关话题,借此获得他们预期的收视率。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卫视也都在努力打造“青春牌”,试图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如湖南卫视推出了《夏日甜心》、《元气美少年》两档青春节目,浙江卫视推出了《蜜蜂少女队》、《燃烧吧少年!》、《少年小镇》、《我们的上学路》等同类节目。
实际上,从第一季度已经播出的综艺节目来看,同质化现象已非常明显,但这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特有现象。2015年,综艺节目火爆荧屏的同时,新的现象级节目已经很少,“跟风”、同质化等问题屡遭业内诟病。全国政协委员欧阳常林表示,“跟风”的根本在于电视台由于收视压力,更愿意选择相对保险的节目引进模式,而不敢冒险上创新节目。
虽然卫视节目彼此竞争激烈,某一模式的综艺节目走红并被复制,是一种市场选择,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其背后恰恰反映出节目制作方的急功近利和懒于创新。
那么,在全民娱乐的综艺节目之外,观众就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了?
文化类节目也可以大做文章
记者注意到,2月1日,2015《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央视综合频道收官,在当晚播出的央视网络春晚、《少帅》等热门晚会、电视剧的竞争下,《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获得全国机顶盒酷云数据收视率全网第一、关注度超过0.80、市场占有率突破12%的佳绩。
看过这档节目的观众对其中的几组选手如作家组合“PM2.5”(彭敏与李剑章)、 “白话灵犀”(张钰桦与白娟)、“秦汉思源”组合(张恒睿与王蕊)等都非常熟悉。而“白话灵犀”组合也因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走红网络,被称之为“成语女神”。关于《中国成语大会》的精彩片段常居微博热搜榜,即使没有看过这档节目的网友也开始询问:“这是一档什么样的综艺节目,怎么会这么好看?”
而在随后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仅播出两期,就已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记者了解到,《中国诗词大会》和之前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一样,都是央视自主创作的文化类节目。虽然这几档节目的表现形态和表达方式不完全一样,但内涵一脉相承。
对于为什么选择制作这样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制片人赵音奇表示:“今天的我们与古人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其他国家的人是不一样的,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这是很多人不明白也没有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做这些节目的出发点,就是帮助国人理解我们的文化传承。”在赵音奇看来,文化并不是说教,应当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愉悦当中进行传播、传承。
除了央视以外,四川卫视的《诗歌之王》也为诗歌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开辟了渠道,并逐渐唤醒了广大观众对诗歌文化的热情。
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当下明星、选秀、娱乐当道的综艺节目趋势下收获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显得颇有些“另类”,不过,节目与观众创造的双赢局面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当真人秀在荧屏上大行其道时,文化类节目反而以独特的气质、原创的风格因差异化脱颖而出。
那么,如何做好“文化”与“娱乐”的叠加和平衡?《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坦言:“我们强化了娱乐性的设计,释放了主持人活跃现场的能力,趣味编组了多样化的题目,鼓励选手与主持人互动,调动了嘉宾的状态,后期更是强调保留了现场真实的快乐,并通过花字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取营养。”
而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经典诗词为抓手,配以生动的竞赛样态,调动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全民参与”和“文化普及”成为这一类文化节目的重要特征。
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在一些文化类节目成功范例的影响下,很多节目制作人意识到,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将比娱乐综艺类节目更广泛持久,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节目在创作上也更具挑战性。正如相关评论所分析的,如何维持、提升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需要创作者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