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数量泛滥和编剧粗糙被整顿的反腐剧,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南京开机,该剧已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列为2016年重点工程。据悉,此剧剧情尺度突破以往,反面角色将现副国级干部。据媒体报道,这与中纪委的推动有关。
文艺作品是现实的映射,尤其是现代反腐题材影视剧,剧情设置更具时空接近性,尺度往往很敏感。以往,像《生死抉择》等很受欢迎的作品,反面角色都定位为地方干部。当下的影视剧能否触及现实反腐题材,尺度怎么把握,情节设置能涉及哪一层,这些都需要放在反腐斗争的大形势下去观察。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推进反腐,既拍“苍蝇”,又打“老虎”,目前已查处副省级以上高官超过百人,且涉及多名副国级干部。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反腐肃贪的决心,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不存在“刑不上大夫”一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与“反腐无禁区”相对应的是,反腐宣传更加主动开放。中央和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不断披露官员违纪细节,很多情节“堪比大片”,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同时,民众对反腐题材文艺作品的渴求越发强烈,希望看到更多源于现实、源于反腐的作品,以警示官员、振奋精神。在创作反腐题材力作这个问题上,导向性与人民性高度契合。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的名义》等反腐剧回暖变热,也就顺理成章了。
《人民的名义》中“反面角色将现副国级干部”,如此“大胆”,以往不曾有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事实上,我国反腐剧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苍天在上》突破了一号反面角色不能写到副省级的禁区;《大雪无痕》演绎了好官如何变坏,突破了省委主要领导不能变坏的禁区;《高纬度战栗》则探讨了造成腐败的制度和人文环境因素。作为本轮反腐剧回暖潮中第一个立项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反面角色的层级进一步突破到了副国级。
并不是说反面角色级别越高,反腐剧就一定越好,越有艺术价值,而是这种级别的推进,意味着曾经的“敏感”在脱敏,过去的“禁区”正在解禁,文艺创作观照现实的范围更加开阔。
反腐剧作的突破是时代的进步。这种进步看似非常细微,却有其宏大的时代背景,堪作一个事件被后世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