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红正在仔细观察唐卡破损的部位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文物则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载体。作为民族文化文物资源大区,西藏存留着丰富而浩瀚的历史文化遗物,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贝叶经、藏文大藏经等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蜚声海内外的壁画、唐卡和藏传佛教造像,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以及精美独特的民间工艺品。
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建成并开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套。长期以来,西藏博物馆面临着与其他博物馆同样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保存状况不可避免出现恶化。近年来,西藏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有效地扭转了馆藏文物保护状况恶化的趋势,也成为西藏地区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中坚力量。
早在2001年,西藏博物馆成立了西藏第一座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针对馆藏文物进行去锈、消杀、裱糊等科技保护工作,随后增设了唐卡保护工作室,专门对残损唐卡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对馆藏品进行日常保护的同时,组织科保人员采用传统的防虫方式,使用藏香、藏香粉、花椒等开展了实验性保护工作。
2014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资深文物科技保护专家,就西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研讨。会后,在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正式在西藏博物馆挂牌成立。
“为加大西藏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更好地发挥文物的历史作用,国家于2014年下拨资金1480万元,由上海博物馆等6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帮扶,建设了西藏博物馆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项(一期)。2015年底,项目一期完成施工建设和初验,现已正式投入使用。”西藏博物馆副馆长达珍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的建立,为西藏博物馆科技保护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监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8个科室。
7月25日,记者来到“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采访时,西藏博物馆副研究员京红正在和她的同事们商量如何对一幅唐卡进行修复。这幅清朝时期的唐卡画心保存状况还算不错,可是装裱却已破损严重。京红先是用专门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唐卡装裱破损处,又取出颜色相近、材质相同的布料在破损处仔细比量,不时与旁边同事小声商量。
“这个放大镜可以把唐卡的局部放大到60倍,能很清晰地分辨布料的经线、纬线、材质等,从而为我们下一步的修复奠定基础。”京红告诉记者。从西藏博物馆建馆之初就开始从事唐卡研究的京红,借助科技的力量,工作起来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希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为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全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达珍告诉记者,西藏是唐卡的故乡,唐卡的保有量居全国之首,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均在西藏,传世种类丰富的唐卡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大量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保护、修复和规范、标准的要求。
为了使唐卡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有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西藏博物馆通过激光拉曼、X光衍射仪、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对部分矿物颜料进行了分析检测,获得文物相关数据。“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与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产地以及丝织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达珍说。
西藏博物馆先后派出人员到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遗产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参加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抢救性保护修复了数十件唐卡、服饰、丝织品文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西藏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5000余册(函)。贝叶经、桦树皮经书、蓝靛纸经书、金汁经书、珊瑚粉经书珍贵异常。其中,狼毒草是构成古籍文献的重要材料,又与内地古籍文献存在巨大差异性。“目前,我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准备合作开展相关保护修复,从事前期数据采集、检测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达珍告诉记者,此外,西藏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达4000余件套,造型精美、工艺绝伦。“我们将通过保护修复工作,运用X光探伤机、电子胶片扫描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并与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分析其成分、工艺及流派,为唐卡的造像风格、创作年代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她说。
为掌握文物藏品保存环境的PH值、光照度、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情况,西藏博物馆建立了一整套无线监测设备(博物馆监测平台),相关业务人员可及时了解藏品所处环境的情况,为保管、保护提供实时的科学数据。目前,在已配备监测站网络系统、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实验室检测分析与环境调控系统、环境监测与调控耗材等硬件的基础上,区域环境监测中心也已建立,为西藏全区文物藏品储存环境提供实时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藏民的生活习惯,皮、毛、纺织类物品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馆藏的衣物、卡垫、马鞍,相应的虫害、霉变等情况随之而来。我们将在建立库房、展厅熏蒸、消杀常态化的机制下,购置熏蒸设备,对进出库房、展厅的藏品进行科学灭虫害,以利于文物藏品的保存。”达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