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第四十次会议并宣布,又有4个遗产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印度的久负盛名的佛教古迹那烂陀大学(Nalanda Mahavihara)。至此,印度世界遗产数量已经达到35个。
那烂陀大学建于5世纪,位于印度比哈尔邦,距离首府帕特纳约90公里。作为印度次大陆上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大学曾名噪一时,吸引众多世界各地的高僧和学者前来游学和研究,中国唐朝名僧玄奘便是其中之一,师从“校长”戒贤法师,学习《瑜伽论》等经典著作。他在此学习5年,并担任授课老师,曾为全体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典籍。此外,义净等众多中国僧人也曾到此研习佛法。在长达800年时间里,那烂陀大学历经历代君王的经营,不断扩建,盛名不衰,影响深远,教学内容不仅限于佛学,还涉及哲学、逻辑、天文、数学、语言、医药等各领域。鼎盛时期拥有大小寺院10余座,僧人学者教师万余名,藏书多达900万卷。12世纪末,突厥人侵占那烂陀大学,所有建筑遭受严重破坏,藏书被焚毁,僧众逃亡,那烂陀大学变成废墟,从此失去往日辉煌,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在此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方使那烂陀大学重见天日。后印度考古调查局在20世纪初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出土寺院、佛塔、大殿、僧室等建筑物,总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那烂陀大学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佛学宗教化的过程,以及寺院和教育传统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