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的秦淮河畔,如烟如画的美景,游人如织。秦淮河波光粼粼,像一块宝石镶嵌在美丽富饶的南京城上。在南京爱涛艺术中心,一幅幅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苏绣作品映入眼帘,心灵手巧的美丽绣娘正在全神贯注、飞针走线。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色彩多变的独特风格,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5月17~23日,由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特别支持,文化部港澳台办和江苏省文化厅承办的“艺海流金·精彩江苏”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动在江苏举办。在为期一周的行程中,来自港澳特区的政府文化官员、文化艺术机构负责人、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以及内地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等百余位嘉宾通过学术论坛、专业对口交流、座谈会、文化机构参访、江苏文化推荐会、笔会、联谊等交流活动走进南京、扬州、苏州的文博机构,文创中心等文化单位实地考察交流,以拓展内地与港澳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内地与港澳文化艺术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非遗保护 人才培养是关键
港澳交流访团在非遗表演项目南京方山大鼓的欢腾声中,开启了爱涛艺术中心的非遗文化之旅。“吴楚风韵·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向访团嘉宾展示了精巧雅致的核雕,工艺独特的常州梳篦,秀丽、清雅的苏绣,巧夺天工的南京金箔锻制品,温润如玉的留青竹刻等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参与体验了梳篦的制作和上色。这些杰出的非遗作品令港澳交流访团连连称道,赞不绝口。
当地9位“非遗”項目传承人向港澳嘉宾展示了相关項目的制作工艺,并一起深入交流了非遗保护当下所面临的的问题。一是非遗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二是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力争在非遗技艺的发展史上留下当代年轻人的足迹不让其流失。据非遗传承人介绍,当下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大多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而这种方式处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学到技术,却拿不到文凭。因此,许多年轻人顾虑很多,很难全心全意投入到非遗技艺的学习中。
香港演艺学院校董会主席、香港代表团团长周振基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到,香港的表演艺术具有中西兼容的特点。因此,本土艺术家能有机会将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结合科技,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表演艺术也从过往的单一媒体转化为多媒体及跨媒体创作。谈到如何更好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他说:“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倡议成立‘校际粤曲歌唱比赛’,并把粤剧艺术引进学校,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粤剧课程,让香港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
通过互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高校的培育土壤,更离不开相关领域教师与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如果三地之间的高校能建立合作机制,相信在未来非遗技艺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文创产品 跨入亲民新时代
构筑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平台、增强内地与港澳的情感融合和智慧碰撞,一直以来都是“艺海流金”最为鲜明的特点和存在方式。本届“艺海流金”活动组织更加完善和丰富,在对口交流环节按嘉宾不同专业领域分为文博管理组、非遗演艺组、书画交流组、文创推广组4个小组,分别开展对口交流。
文创推广组来到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产业园所在地前身为1865清末洋务运动期间建造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于2007年9月建设开园,为城市现存空置工业老厂房、厂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再利用,园区做好历史传承的同时,将绿化覆盖率也提高到50%,现有保存完整的9幢清代建筑、19幢民国建筑,是历史文化底蕴最深的城市生活花园式文化创意园区。
嘉宾参观了1865创意产业园,对园区展出的文化创意产品给予高度评价,一部分展出的产品多为富有文化气息的日常生活用品,文化创意与日用品的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日用品的文化品味,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1865公司董事长陈以亮表示,1865创意园通过文化、品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驱动,推动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推进园区资源产生更大效益。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年轻人的产业,我们要用文化的情怀和责任,用创新和创意开发文化产品的新时代。
(摄影:刘红霖)
近几年随着文创产品的发展,文化产业消费水平的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让有魅力的传统文化走进更多的家庭,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1865创意产业园的“文创儿童体验店”,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设置各种不同的文创产品,为儿童特别设计了互动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他们可以通过使用、体验文创产品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过去的文创产品强调形象要高端,而现在更加强调亲民和生活化,老百姓也能买得起、用得上,只有这样的文创产品才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然而,在推动文创产业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不应该媚俗,更不应该迁就市场与资本。不可以降低传统文化价值以逢迎市场,有原则、有品格的文创产品开发,才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意的文创产品会真正走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代厅长何鸿斌表示,此次交流为港澳与内地相关机构之间未来更长远的合作建立了沟通渠道,希望澳门与内地能在文化领域展开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论坛”是作为“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6位来自三地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境遇和发展方向畅谈感悟与意见。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认为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近十几年来虽不断加强传统工艺的保护工作,但仍部分传统技艺不是濒临消失,就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人才和手艺流失很快。传统工艺覆盖面广,涵盖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各领域,遍布各民族各地,像剪纸、刺绣、年画、木雕、金银制作工艺、建筑营造技艺等,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分布,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则大多与服饰、宗教艺术等相关。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历史悠久,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意义重大。
在政府一直以来的关注和保护下,经过多年的遗产保护实践,在遗产活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云介绍,遗产活化利用的概念和方法也逐渐从单一的建筑遗产扩展到对其他类型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当中。以哈尼梯田为例,在此类活态遗产的保护实践当中,为解决村落保护和其他一系列生产、生活带来的民生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使传统的文化焕发当代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遗产保护和民生发展服务。这不仅需要在激活传统文化活力方面下功夫,也需要结合过去成功的遗产活化利用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传统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变和创新。对于传统戏曲的创新,香港实验艺术民间表演团体“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胡恩12年前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戏曲实验,他与江苏省昆剧院石小梅老师合作的《佛洛依德寻找中国情与事》《大紫禁城》《宫祭》等作品,一方面是“复古”,呈现传统戏曲的原来面貌,譬如演员人数以精为本,原音不用扩音,用最基本的乐队去演出。另一方面则推进传统与新媒体的互动,结合新的数码影像科技,通过复古和创新两个力量推动传统文化。他说,如今传统艺术在消费主义下逐渐式微,中国传统戏曲以人为本就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作为文化部精心策划和着力打造的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品牌,“艺海流金”系列活动每年举办一次。13年来,“艺海流金”带领内地和港澳文化界人士走近敦煌、触摸江西瓷魂、感悟齐风鲁韵……13年来港澳与内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深化。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丁伟表示,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8周年,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更是精彩纷呈,好戏连台。在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人士的倾情投入和共同努力下,此活动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的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