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月,撩拨整个惠灵顿市民舌尖味蕾的,无疑是一年一度火热登场的惠灵顿美食节(Wellington On the Plate)。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山东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中国拉面技艺展演活动,将独一无二的中国拉面绝活带至惠灵顿,成为惠灵顿美食节期间一道深度吸睛、魔力十足的中式饕餮大餐。
8月24日上午9时,以厨艺界精英培训而享誉新西兰的惠灵顿理工学院酒店管理学院,迎来了一位身怀绝技的中国大厨——出生于烹饪世家、潜心于面食绝活的山东济南珍珠泉宾馆行政总厨、一级中式面点师刘冬,现场展示如何将一公斤面团拉出近百万根面丝的绝活,这一技艺让他在国内外数十个烹饪大赛中夺得金奖,并且由他创制的“齐鲁珍珠饺”因被视作“世界上最小的水饺”而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誉证书。
山东济南珍珠泉宾馆行政总厨、一级中式面点师刘冬在惠灵顿理工学院展示细如发丝的拉面
在敞亮的西厨工作间内,十几名来自各族裔的厨艺班学员,聚精会神地聆听刘冬带来的中国美食讲座并观摩其拉面技艺,时不时根据讲解与示范,记录下和面、饧面、拉面的步骤与要领——原来,现场听课并踊跃报名的学员,将在一周之后参加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特别举办的中国拉面技艺大赛,一决高下。
惠灵顿理工学院各族裔厨艺教官、学员认真观摩中国拉面绝活
“中国八大菜系各具千秋,源自山东福山、甘肃兰州的拉面技艺,拥有数百年历史,是风靡至今、久盛不衰的传统小吃。1斤面,3克盐,2克碱,和面之后是饧面,但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环节是遛面。双臂要同时用力,确保受力均衡!”刘冬在介绍中国八大菜系的概况后,拿出早早准备好的面团,现场示范了所谓最难的遛面绝活,偌大的面团随其双手熟练自如的抻拉动作,顷刻变成一根碗口粗细的面棍,并随手臂合拢自动旋转而拧成了一股粗麻绳,再抻拉,再合拢,数十个来回之后,遛好的面棍被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小面团,随即进入第二大环节——拉面。
惠灵顿理工学院各族裔厨艺教官、学员学习中国拉面技艺
“怎么判断遛面的火候与时间?”惠灵顿理工学院酒店管理学院西厨助教马克·弗朗西斯发出疑问。刘冬回答说:要达到技艺展示级别,遛面环节往往需要一小时。而日常食用标准,则10多分钟足矣。关键点在于勤练手艺,正所谓熟能生巧。
惠灵顿理工学院酒店管理学院西厨助教马克·弗朗西斯学习遛面
现场学员在刘冬的示范与讲解下,将手中面团搓成面棍,并围成三角形,抓取面棍的正中部分再行抻拉,以面粉裹挟其间以防粘黏,如此反复,小面棍果然变成一根根细面条,只不过,初次尝试拉面技艺的新西兰学员尚未完全掌握要领,有的面条粗细不均,有的面条中途断裂,有的因面条过细黏成一团,也有的像模像样、恰到好处。
惠灵顿理工学院各族裔厨艺学员感受中国拉面质感
“我想再练习一下,好好揣摩如何做到用力均衡,相信再练习几遍就能成功。”源自德国、斯里兰卡、韩国、印度等族裔及新西兰本土的多名学员在刘冬指点下解开迷津,信心满满地拿起一块新面团再度习练。
待一碗碗配以五香牛肉片、牛肉清汤、热气腾腾的拉面入口,惠灵顿理工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各位主厨与学员们赞不绝口,称面条的口感既新鲜细腻,更富有嚼劲儿,看似清淡的牛肉汤,却是味道丰富、堪称一绝。
惠灵顿理工学院厨艺教官乐享中国拉面
中国拉面绝活在惠灵顿美食节期间走进惠灵顿理工学院厨艺课堂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同在现场习练拉面技艺,他有感而发:一碗拉面看似寻常,实则工序繁多、技艺精深,通过厨艺大师的现身说法,让这所培育西式名厨的新西兰专业院校对这道广为流传的中国特色小吃有了深刻记忆,也让他们领略到拉面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与传统习俗,不论婚嫁生辰,这道美食均表达了中国老百姓的美好祝福,沿袭至今。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现场学习拉面技艺(摄影:张健勇)
8月28日晚,刘冬受邀参加新西兰厨师协会惠灵顿分会的月度会议,为10多名来自法国、希腊、苏格兰及新西兰毛利族裔的西式大厨“零距离”展示拉面绝活,随着细如发丝的面条在刘冬指尖徐徐亮相,各位大厨纷纷惊叹“不可思议”,忍不住亲手抚摸根根面丝,以找寻不同于机器制面的手感和质感。
“正是亲眼目睹刘冬大师出神入化的拉面技艺,才知道这一碗面条已远远超出我的想像力,这是厨艺大师们代代相传的劳动成果,体现出无比的智慧与辛勤的劳作,值得钦佩!”新西兰厨师协会惠灵顿分会副主席斯科特·坎贝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