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由中国驻蒙古大使馆、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和甘肃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甘肃省“文化旅游周”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文化参赞兼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薇、蒙古国副总理顾问达木丁苏荣、蒙古国大库伦寺住持桑杰道尔吉、甘肃省文化厅代表出席并为开幕式剪彩。蒙古国文化艺术界近100人参加,中蒙两国主流媒体记者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此活动为期5天。
李薇表示,甘肃文化资源丰富,位于古丝绸之路黄金路段,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丝绸之路沿线的多民族文化遗产构成了特有的文化魅力,保留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甘肃省艺术家们的精湛展演,将会推动中蒙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达木丁苏荣在致辞中说,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拥有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遗产,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尤其是甘肃省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今天能够近距离体验和感受其魅力,十分难得。感谢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甘肃省文化代表团来蒙古举办本次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开幕式上,来自甘肃省的庆阳唢呐传承人吴正强、“裕固族民歌”传承人及裕固族原生态民歌民间歌手安梅英、曾获第5届中国西部民歌邀请赛金奖的“花儿”演唱者谢亚波、呼麦马头琴传承人钦布乐格等为来宾献上了精彩的原生态艺术表演,赢得了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热烈掌声。开幕式后其他非遗传承人也展现了各自的绝技,让观众耳目一新。
有8000多年历史的甘肃文化,资源丰厚,特色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庆阳香包刺绣”等68项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次文化周展演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庆阳香包,也俗称“荷包”“绌绌”;制作精美,造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的陇东皮影;意为“福禄”的兰州刻葫芦;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甘南藏族唐卡;西北地区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的民歌“花儿”;被称为“甘肃一绝”,已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的“山丹烙画”;取材于普通的小麦麦秸秆,通过选材、漂洗、熏染、熨烙、剪截、粘贴等多道工序在卡纸上做出的定西麦秆贴画;以中国西北地区天然戈壁石、风凌石、风砺石为原料,运用传统镶嵌粘贴工艺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画——“大漠风雨雕石艺画”(简称石艺画);生长在嘉峪关大地的一种天然植物芨芨草为原料的芨芨草编扎;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乐种的“庆阳唢呐”;蒙古族及北方游牧民族所独有唱法“呼麦”等。
非遗展演的同时,还举行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为主题的数字文物展。展览基于甘肃省博物馆近两年采集制作完成的上百件馆藏珍贵丝路文物及多媒体交互展示设备实现文物的多维度、深层次展示和多形态人机交互,让观众通过数字化技术感受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华的魅力。甘肃省博物馆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新方式,组织、设计、制作了本次以“甘肃丝绸之路文明”为主题的数字文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