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0773公里,我们从南半球的惠灵顿飞到了北半球的中国。在北京,我们登上了长城,吃到了烤鸭;在山东,我们参观了孔庙,领略了渊博的儒家文化;在海南,我们欣赏了神奇的鼻箫,见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
9月24日中午,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3位学员代表在惠灵顿市图书馆倾情分享了他们参加2018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文化中国行”的各种见闻:新西兰波里鲁阿市长迈克·塔纳、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项目经理劳拉·坎贝尔、惠灵顿市政府客户服务部经理玛丽·康3位学员代表身着传统汉服大褂,用中、英文双语从历史、美食、戏曲、科技创新等方面讲述了此行各种体验。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惠灵顿市政府国际部主任袁同及近50名来自“2018旅游商务中文及文化培训班”的学员齐聚现场,聆听3位学员代表口中的“中国印象”。
分享会伊始,郭宗光致辞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文化中国行”活动始于2003年,15年来,该活动已经成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全球联动的品牌项目。2018年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8名学员到访中国,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各国学习中文乃至中国文化的学员们到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与各国家学员代表开展人文交流与对话。
惠灵顿波里鲁阿市长迈克·塔纳是一位拥有毛利血统的新西兰人,3个月前开始接触中文,虽然时间短暂,但他学习中文执着投入,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中文老师齐慧芳也称赞他的中文学习“进步飞快”。作为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的2018年度优秀学员代表,迈克表示这是他第二次到访中国,和25年前他携家人第一次游历中国相比,“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找不到任何存留在脑海中的记忆。 ”
优秀学员代表、新西兰波罗鲁阿市市长迈克·塔纳分享其“中国见闻录”
以高铁及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现代高效交通运输体系、随处可见耸入云间的高楼大厦、现代感十足的城市节奏都让迈克感受到了“中国速度”。“在中国的10天,我们从北京到山东再到海南,几乎每天都在长途旅行中,但不论是交通还是其他现代化科技手段,一切都十分方便快捷。”
在海南,迈克欣赏到别具一格的黎族鼻箫演出,不论是表情还是服饰,都让迈克找到了家乡的感觉,“这让我想起我们毛利人的哈卡战舞。”他激动地说:“尽管相隔万里,但新西兰和中国拥有这么多相似相通之处,无不激励着他加倍地努力学好中文。 ”
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与美食文化的琳琅满目给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项目经理劳拉·坎贝尔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喜欢看博物馆,馆里的藏品是最生动的历史。不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还是海南博物馆,每到一处,我都被中国传承久远、地域色彩浓厚的历史及文物深深吸引。”
优秀学员代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项目经理劳伦·坎贝尔分享其“奖学之旅·中国行”趣闻
与此同时,中国美食带给劳拉另一番“回味无穷”的感受:“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我们品尝到三地的美味佳肴,第一次吃到正宗的北京烤鸭,简直太开心了。” 分享会上,劳拉兴奋地展示了自己拍摄的中华美食图片,称自己十分期待今后再去中国,因为还想品尝更多不同味道的地方美食。
惠灵顿市政府客户服务部经理玛丽·康的分享重点,则围绕着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与中国百姓的寻常生活。在北京宋庆龄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她和其他学员一起体验了茶道和扎染技艺,也深切感受到中国民间艺人执着于传统手工文化的发扬与传承精神。
优秀学员代表、惠灵顿市政府客户服务部经理玛丽·康分享其“奖学之旅·中国行”趣闻
“每个中国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对外地游客都非常热情、友善。我们所到之处,城市的道路干净整洁,景点的设施完备齐全,当地游客喜欢带着自己的宠物一同欣赏美景,一切都是安享幸福的模样。”玛丽回忆这10日到访中国的经历时如是说。
“听完他们的介绍,更想去中国实地看一看了,所以必须好好学习中文,争取未来的‘文化中国行’机会。”多名来自惠灵顿市政府及相关旅游、文化机构的中文培训班学员们在分享会结束后忍不住说,希望有一天能把他们“耳闻”的中国变成他们“亲历”的中国——在惠灵顿市政府国际部主任袁同看来,这与中国古话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一个道理。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源自各机构的中文班学员参加优秀学员2018年“奖学之旅·中国行”分享交流会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源自各机构的中文班学员聆听优秀学员2018年“奖学之旅·中国行”精彩分享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与惠灵顿市政府于2017年联合开设了旅游商务中文及文化培训班。8月14日,第二期培训也正式开班,学员主要来自惠灵顿市政府及旅游、文化机构,教学内容紧扣“旅游、文化”核心关键词, 旨在为迎接即将到来的2019“中新旅游年”并推动两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交流做好基础性服务,这也是新西兰相关旅游、文化机构工作人员首次接受集中式的旅游商务主题中文及文化培训。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与优秀学员代表、中文老师合影(摄影:张健勇)
(新西兰天维网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