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13年,一家中国人创办的电视台在吉尔吉斯斯坦落地生根。引进、制作中国节目、自办频道……它在吉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当地人还时常主动提出播放请求,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胜利广场附近,友谊宾馆的四楼是德隆电视台的执行负责人办公室,陈金玲正在墙上的一面城市地图做着标记:“看,我们德隆又覆盖了一处社区。”
在吉尔吉斯斯坦,这家与首都郊区一座山脉叫着一样名字的“Dolon TV”,是该国第二大有线电视频道运营商。但少有人知道,这家电视台是由来自中国浙江的商人张素兰13年前创办并经营至今的。
从“走近”到“走进”
张素兰和丈夫原本在浙江金华一家邮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作。2005年,夫妇俩来到吉尔吉斯斯坦打拼。偶然的机会,张素兰得知在吉尔吉斯斯坦有创办电视台的机会,便决心做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他们顺利地拿到吉尔吉斯斯坦通信产业部颁发的“有线电视”“互联网”“语音通信”3个运营执照,资金却成了第一个难题。直到今天,德隆电视台的一间办公室里,仍保留着13年前张素兰和家人从国内带来的办公桌——这是当年他们一家三口蹲在地上,一点点拼装起来的。
在电视台创办初期,他们调研当地最受欢迎的节目后诧异地发现,当时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民众,都对中国缺乏了解。得知投资人想引进更多中国的电视节目,一些吉方技术人员很是怀疑:当地人不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引进来有没有人关注?
“越是这样,越让我们看到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陈金玲说,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做沟通世界的桥梁,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步:“入乡随俗”。电视台的台名、台标都面向当地人征集。“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当地文化的尊重,消除距离感。”张素兰他们相信,只要开启了解中国的窗口,人们便会被中国文化所吸引。
从“接口”到“窗口”
张素兰和陈金玲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经过13年的深耕经营,中国文化的种子开始在吉国民众中生根发芽。当初,怀疑没多少人看中国电视节目的吉方员工,现在成了中国电视积极的推介人。
通过德隆这个“接口”,中央电视台的俄语频道、德语频道,中央四套、九套节目,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大熊猫频道,国内各省区市的上星频道,纷纷落地吉国。其中,24小时不间断转播的中国卫星电视频道就包括央视德语频道、凤凰卫视等9套电视节目。
根据用户喜爱程度,德隆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种节目,有重点地引导传播中国文化。与浙江特立宙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国产动画片《少年师爷》在当地播出,让不少孩子就此迷上中国历史。五洲传播中心是德隆电视台多年的合作伙伴,他们共同向当地推出有关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CHINA瓷》等一批优秀电视节目的播出,在吉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不仅如此,德隆还热衷于自办节目。开办少儿频道,制作团队主动“下沉”,深入幼儿园,为小朋友拍摄节目,鼓励孩子展现才艺;同时推出社区频道,镜头对准当地百姓,让社区居民进电视荧屏,讲述自己社区的暖心故事,聊一聊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闹心事。
如今,在吉尔吉斯斯坦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观看中国节目。这个拥有100多名员工、绝大部分为当地人的电视台,不仅成为在吉华人一处重要的精神家园,也是许多当地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从“频道”到“平台”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德隆电视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中亚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什么是“一带一路”?这个倡议能带动沿线各国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发展吗?人们既好奇又憧憬。
德隆电视台及时推出“丝路频道”,播放中俄电视节目、电影等。他们还引进了国产电视剧《甄嬛传》,观众反响特别好,还有不少人特意打电话咨询是否有俄文配音版本。纪录片《中国文化之旅》,每集25分钟,一共80集,在德隆电视台引入播放后,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
德隆电视台时常能收到本地人的播放请求,他们也尽可能地满足。很多吉国本地人正是通过收看德隆电视台的节目,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对中国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德隆电视台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工作优秀的员工,能获得免费到中国旅游的机会。13年来,张素兰至少组织了15次这样的旅行,其中大部分是吉国人,很多员工都被中国文化“圈粉”。员工阿伊达的女儿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努力学习汉语,不仅通过了普通话考试,还成了云南大学的留学生。
令“德隆”人自豪的是,随着德隆电视台观众的不断增加,当地人对“一带一路”倡议也了解熟悉起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中文,与中国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文化处评价说,作为吉尔吉斯斯坦乃至中亚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视播出平台,德隆电视台对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与中亚的民心相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德隆,目光开始瞄向手机用户,希望用户在手机移动端也能收看德隆电视台,并且增加了网上购物频道。畅想未来,他们希望在目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为当地观众提供中国内容的节目,为中吉两国文化经贸的交流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