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斯里兰卡友好交往已有1600多年历史。法显赴斯游学,郑和数度到访锡兰,锡兰王子定居泉州……一段段佳话,宛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中斯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上。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斯人文交流驶入快车道,亮点纷呈。
“鼓励更多斯里兰卡人学习汉语”
“丝绸,瓷器,国旗……”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中心一座三层小楼里,传来学说汉语的稚嫩童音,一群斯里兰卡小朋友正在专心致志学汉语。斯里兰卡兰比尼孔子课堂负责人阿玛拉吉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自发来学习汉语的学生,大家对学汉语的热情越来越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当代语言系就制订了汉语教学大纲,开始了汉语教学。2011年,斯里兰卡教育部正式将汉语纳入公立学校教学课程体系,多所高校开设汉语必修和选修课。近年来,斯里兰卡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为此专门开设了初、中、高级汉语课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学习汉语已成为斯里兰卡的时尚。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斯方院长柯玛丽告诉本报记者,斯国内仅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就为当地数万名学生提供了汉语学习机会。
斯里兰卡学校和各类机构举办的汉语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科伦坡大学执行校长拉克什曼·迪萨纳雅克表示,该校已推出多期针对不同人群的汉语培训班,效果良好。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建设给斯里兰卡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近年来,到斯里兰卡旅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斯中两国经贸合作日益密切,斯不同领域都需要汉语人才。“我们鼓励更多斯里兰卡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拓宽就业渠道,深化两国人文交流。”
“让斯里兰卡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向斯里兰卡人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我要让斯里兰卡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斯里兰卡人何太虚告诉记者。他的故事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我年轻时曾到多个国家游历,发现还是中国文化最吸引我。”2012年,何太虚辞去待遇优厚的斯里兰卡中央银行的工作,赴中国学习。2015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后,何太虚回到斯里兰卡传播中国文化。2015年,其著作《东游记》出版,讲述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关系。“这本书试图探索斯里兰卡与中国在文化和经济上的联系。我要告诉斯里兰卡民众,我们为什么要‘向东看’‘向东走’。”
2017年,何太虚出版了一部有关斯里兰卡历史的书,尽管聚焦斯里兰卡发展,但书中讲述的更多还是中国发展的经验故事。之后,他用僧伽罗文出版了介绍中国历史的《先秦时代》,并翻译出版了中国宋代作品《太平广记》。此外,何太虚应斯里兰卡《岛报》约请,在《岛报》上开设专栏,将中国的《三十六计》翻译成僧伽罗文,每一计都配两个小故事,一个中国古代故事,一个世界当代故事。“现在很多斯里兰卡媒体提出让我开设介绍中国的专栏,我都快有点忙不过来了。”
“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世界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得到启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要想真正获得发展,必须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坚定不移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斯里兰卡人追求的。”何太虚强调。
本报记者在斯里兰卡采访时看到,从中国企业工地的工人到孔院学生,从学者到政府官员,斯里兰卡像何太虚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在中国企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自发学中文,学中国礼仪,中斯人文交流的基础越来越厚实。
“斯中合作一定能实现互利共赢”
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汉语热持续升温,来斯中国游客持续增长。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斯中友好组织成为推动中斯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乐利文告诉记者,2018年,文化中心进行了35个项目、73场次活动,涵盖演出、展览、讲座、教学等不同形式,直接参与人数超万人。斯里兰卡旅游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来斯里兰卡旅游的中国游客超过26.5万人次。在科伦坡等主要城市,从商店到宾馆,从机场候机楼到地标性建筑,处处都有汉语标识。
科伦坡视觉与表演艺术大学舞蹈与戏剧系主任达亚经常参加这些活动。“艺术超越国界。当中国音乐响起来,中国舞蹈跳起来,尽管不懂汉语,我也能明白这些音乐和舞蹈背后蕴含的情感。”
中斯人文交流机制不断完善。2016年7月,中国语言培训中心在斯里兰卡青年团丹布拉培训学校成立。同年8月,中国为斯里兰卡15所公立大学设立“中国大使奖学金”。中国每年还向斯里兰卡提供1300多个赴华学习、培训的名额。
中斯人文交流领域不断拓展。除了汉语教学和旅游等内容外,中斯在科技、海洋等领域的合作也方兴未艾。2014年以来,两国在斯合作开展郑和沉船水下考古项目;2015年,中斯科教联合中心在斯卢胡纳大学成立;近年来,中国科考船多次在斯停靠交流……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程学源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斯人文各领域友好务实合作不断推进,夯实了两国友好民意基础,促进了两国共同发展。斯里兰卡总理维克拉马辛哈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期待两国深化人文交流。“这不仅能够促进两国人民的彼此理解,还能使我们的友谊之路越走越宽广。斯中合作一定能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