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中青少年艺术节”晚会,新中两地学生携手为观众献上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飨宴。
随着音乐落下最后的音符,现场观众的情绪都被台上年轻舞者散发的青春活力与激情所感染,大家以双手大力拍击出如雷的掌声,一场精致的艺术飨宴就在荡气回肠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首届“新中青少年艺术节”自7月8日开幕以来,节目精彩纷呈。上个星期日,苏州工业园区的“圆融·花季青少年艺术团”和崇辉小学共同为观众献上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新中结合的文化交流晚会。近240名公众度过了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夜晚,表演也为艺术节添上亮丽的一幕。
演出荟萃了具有新中艺术特色的节目及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如二胡重奏、昆曲、马来族舞蹈、新民乐等。新加坡与中国的学生表演者在同一个舞台上融合、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成就了一台跨形式、跨语汇的演出。
当晚的表演以舞蹈《中国年》掀开序幕。新年是华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台上的学生舞者洋溢着热情,以欢快的舞步向台下的观众传达喜悦之情,同时展现了新年的各种风俗情景。紧接着二胡重奏《战马奔腾》激昂明快的曲调,让观众宛如看到骑兵战士为了保卫国家,苦练杀敌本领的场景,让人震撼。
年仅8岁的肖懿轩(右)参与演出昆曲《牡丹亭·游园》。
当晚的昆曲表演《牡丹亭·游园》则别出心裁,在传统婉转的唱腔之外,添加舞蹈元素,在学生们的演绎下别有一番风味,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歌曲唱罢,观众们还收获额外的惊喜——有机会上台跟表演者学习昆曲。这时大家才发现,原来在之前的昆曲表演里有一名年仅8岁的“小戏骨”肖懿轩,年纪小小就把昆曲名著中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让人赞叹不已。
新中学生呈献压轴节目
崇辉小学表演传统马来族舞蹈“Serampang 12”(上)及由本地四种语言民歌组成的《怀旧新加坡》(下)。
崇辉小学也不落人后,为观众带来了具本地特色的传统马来族舞蹈“Serampang 12”及由四首新加坡民歌组成的《怀旧新加坡》,包括马来民谣“Dayung Sampan”、梁文福的《细水长流》,以及国庆庆典歌曲“Singai Naadu”和“Home”。熟悉的旋律激起台下观众的共鸣,并跟着吟唱,一些观众还随着轻快的音乐摆动身体。崇辉小学的负责老师黄琬晴说,这四首歌包含新加坡的四大语言,“带出了本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特色。”
演出高潮是新中学生携手呈献的歌舞表演《我们的春天》,这也是当晚的压轴节目。来自崇辉小学与苏州艺术团各12名学生同台演绎代表本国文化元素的曲目。从中国民谣《茉莉花》到新加坡爱国歌曲“Munnaeru Vaalibaa”,曲调从缠绵抒情转为明亮欢快。两种不同曲调融为一体,两国学生舞蹈上的流畅衔接,让观众感受到了两地学生的风采。
崇辉小学与苏州艺术团的24名学生同台呈献“新中青少年艺术节”晚会的压轴节目——歌舞表演《我们的春天》 (摄影:何家俊)
一场表演的圆满落幕,少不了背后的付出与努力。圆融·花季青少年艺术团艺术总监高菊珍说,该团为了这次来新的演出,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体现多样化,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享受。她说:“艺术团提前半年开始策划、构思,专场演出汇集了艺术团历年创编的具有中国特色、苏州元素的优秀节目。”
圆融·花季青少年艺术团成立于2009年,目前拥有约220名学员。为了本次演出,艺术团集合了八年来最强的团队阵容,来新的25名小表演者都拥有国内外比赛和演出的丰富经验。曾随艺术团参加“16+1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演出”的王安琪(11岁)指出,这次与崇辉小学的学生同台演出收获颇丰。她说:“我虽然也曾跟中国的明星一起登台献艺,不过那种合作我们更多是配合演出;这次的交流不一样,大家年龄相仿,语言相通,彼此间近距离互相学习对方国家的舞蹈,在交流中增进友谊,成为好朋友。”
到访本地校园交流
演出前,艺术团的30名师生也到访崇辉小学,与该校的师生进行交流与互动。除了一同上课,体验本地学习氛围外,艺术团的学生们还品尝了本地的特色食物。之后,两国学生一同排演了《我们的春天》,用舞蹈促进彼此的友谊。
艺术团在新交流的行程之一,包括到访本地福利团体。他们前天与新加坡智障人士福利促进会(MINDS)兀兰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与互动,包括一起制作黏土手工,并完成了见证彼此友谊的黏土玩偶。离开前,艺术团的学生们把他们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如水墨画、手工贴花卡片等送予兀兰园的学生们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