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下午,“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世界巡展土耳其站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米玛·锡南国立美术大学(Mimar Sinan Fine Arts University)的托普哈奈·艾米雷文化中心(Tophane-i Amire Culture and Art Center)举行。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常沙娜、米玛·锡南国立美术大学校长雅尔钦、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文化参赞朱自浩、“花开敦煌”策展人黄炫梓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土耳其站开幕式
敦煌艺术重回今日丝绸之路
本次展览所在地——托普哈奈·艾米雷文化中心,地处博斯普鲁斯海峡边,是伊斯坦布尔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曾是古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火库。文化中心独特的高穹顶建筑风格,依稀可见历史痕迹。它既是古典的,也是当代的,这呼应了“花开敦煌”展览的意义: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承接传统,用当下的语言,重新转化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敦煌是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文化融合的成果,本次展览将源自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敦煌艺术重新带回丝绸之路上(土耳其),显现出21世纪传承古典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花开敦煌”展览受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先后在北京、深圳、台湾、莫斯科、土耳其展出。将中国古典流行文化推向国际,传承古典艺术的价值,并延续自古以来中国对外交流的景况,并促进各国间的和平与共荣。
70年的守望转化为现代设计
“敦煌”似乎有种神秘的召唤,它地处国境边陲却让无数的人跋山涉水而来。有一群人,他们一待就是一辈子,这些人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抉择;与亲人分隔千里、生活环境艰难、政治风波的迫害、远离群众的孤独感……但这一切无法赶走倔强的他们,甚至自称“打不走的敦煌人”。他们怀揣谦卑的心,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敦煌,为敦煌艺术的传承舍己,因为他们知道,敦煌是世界历史上绕不开的一条脉络,也是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的重要支持。
被称为“敦煌之花”的常沙娜先生,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开始在敦煌与父亲常书鸿学习敦煌艺术,50年代跟随恩师林徽因学习工艺美术设计,在恩師的指导下,将敦煌艺术元素转设计于各类生活用品,是中国文创设计的先行者,也是把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让“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的关键人物。展览以常沙娜70多年来的艺术研究成果为基础,融汇临摹、手稿、应用设计作品、照片以及新式敦煌元素设计作品于一体,全面展出。这些新式设计作品随着展览推动不断丰富、增加,力图呈现敦煌艺术于现代的应用与创新价值,为大众创造“生活艺术、艺术生活”的美学视野。
新科技与敦煌碰撞的火花
“花开敦煌”世界巡展土耳其站展览大胆地尝试,将敦煌艺术与当下最新的科技语言,做了一次突破性的融合。本次展览邀请到国际多媒体艺术家黄心健,为观众带来VR(虚拟实境)的科技应用作品——“数字敦煌”。“数字敦煌”以莫高窟外部和西魏285窟内部全景为基础,首次尝试VR与敦煌素材的结合,运用虚拟实境艺术创作,让人以360度近距离欣赏,沉浸在唯美敦煌的虚拟世界,优美的飞天、浩瀚神秘的星空与银河,引领人们探索莫高窟古老的美丽灵魂。VR呈现的临场感与互动功能,将静态的艺术转化为动态的效果,将莫高窟的景观数字化,建构一座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艺术舞台。观众们可以漫步在敦煌的世界里,探索神秘的壁画、洞窟和艺术创造者的思想世界。“数字敦煌”的呈现,是一次古典与当代、艺术与科技、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也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对话。
敦煌精神的使命与召唤
常沙娜先生与敦煌牵绊七十多年,从小亲历父辈们坚守敦煌的精神,从懵懂到理解,从理解到继承,漫漫岁月中,她未曾忘记前辈们的“敦煌精神”,那是坚守、忘我、谦卑的精神,她要将它传承下去。敦煌是一种召唤,人们纷至沓来;而敦煌精神是一份使命,要将它带到外面的世界,成为文化与社会复兴的力量。如今85岁的常沙娜要继续带着她的“花开敦煌”展览,播撒美的种子,也把敦煌的精神种在人的心里,就像70年来她始终在做的事一样。
“敦煌学”是一门国际显学,全世界各地都有学者在研究敦煌。敦煌不只是传统,更不是过时的足迹,它代表4世纪到14世纪每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记录着丰富装饰图案艺术的演变。现代人可将这些经过1600多年淘洗的经典图素应用于现代设计,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的各类设计作品。
自2014年起,“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在北京展出,在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下,展开一系列海内外巡展。“花开敦煌”展览一次次将传统中国古典元素融合现代生活,创作出多样中国特色的作品,本次土耳其站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结束。
展览部分作品展示:
常沙娜学生、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高阳设计的敦煌图案景泰蓝盘
常沙娜先生年少时在敦煌跟随先辈董希文、周绍淼、乌密风学习精心绘成的敦煌158窟的文殊普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