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刘劲松会见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吴孝明一行,文化参赞张志宏、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等在座。
刘劲松表示,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反映时代,感动人心,影响深远。中印都是电影等表演艺术大国,两国人民十分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积极传承和发展电影等表演艺术,在民族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各有千秋。中国民众对印度老电影《大篷车》及其“拉兹之歌”非常熟悉和喜欢,印度新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个神啊》在中国也赢得了不少票房,中国的功夫电影和影星在印也长期受到追捧。
刘劲松说,印度宝莱坞制作的电影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果阿国际电影节与德里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国际艺术节在国际上也赢得越来越高的声誉。不久前上海市领导同志访印期间,印方主要政党领导人饶有兴味地询问上海电影业的发展近况,希望看到更多中国电影,希望两国表演艺术家多交流合作。实践证明,中印两个文化艺术大国,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艺术家,用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讲好自己国家的故事。中印艺术家们完全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制度差异带来的障碍,为两国民众带来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感动的好作品。对中国观众而言,印度电影等表演艺术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既细腻深刻,又明快幽默,不少电影的场景和耗资并不大,思想性和艺术性却丝毫不亚于好莱坞大片。
刘劲松还说,相对于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当代中国电影在印度的影响和票房太少,这是中国艺术家需要与印度同行一道寻求突破的领域。中印合拍的《大唐玄奘》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其实两国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很多,比如达摩祖师、柯棣华大夫、西藏朝圣、活跃在东莞和义乌的印度裔群体、新一代在印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瑜珈与功夫的相会,等等,希望更多的中国制片人、导演、赞助商和表演艺术家关注印度题材,深入印度社会,近距离感受当代印度的气息和中印关系的脉搏。两国之交在于民相交,而民相交的关键是心相交,中印两国表演艺术如能实现剪辑、碰撞与融合,当能展现电影“蒙太奇”的奇效,让两国民众更相近相亲。
吴孝明表示,此行将与印文化关系委员会和德里国际艺术节主办方展开会谈,他认为上海与印文化机构和文化界人士互动密切,希望在中国大使馆协助下,推动沪印艺术节合作跃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