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加尔传统摔跤
近日,在湖南参加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塞内加尔国家代表团来到湖南建工集团六公司,感谢湖南建工在承建塞内加尔国家竞技摔跤场项目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为建设者颁授勋章。
作为非洲首座现代化竞技摔跤场,塞内加尔国家竞技摔跤场由中国政府援建,于2016年4月奠基,2018年7月竣工移交。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对塞内加尔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塞内加尔总统马基·萨勒共同出席了塞内加尔国家竞技摔跤场项目移交仪式。仪式上,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与萨勒夫妇共同观看了塞内加尔传统摔跤表演。
塞内加尔传统摔跤是一项国民竞技运动,被誉为“国粹”。摔跤在塞内加尔有着悠久历史,早先每年旱季庄稼收获季节,村民都会在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聚集在村头进行摔跤比赛。格里奥(西非地区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家、诗人和乐师的总称)和能歌善舞的村民唱歌跳舞来庆贺丰收,激励摔跤手,村里青年男子借此机会展示自己,以吸引适婚女性,争取长辈认可。随着比赛的日益普及,相邻村庄或地区开始共同组织摔跤比赛,参赛者不再代表个人,而是为村庄或部族的荣誉而战,并可获得粮食、牲畜和家禽等实物奖励。
16世纪中叶,塞内加尔今中北部地区分裂成多个王国,王国间战争连连,摔跤成为重要的军事训练项目,并加入了击打动作,由此诞生了塞内加尔独有的击打摔跤。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和达喀尔城市化进程,摔跤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击打摔跤也从军事训练项目发展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1927年,达喀尔一家电影院的法国老板在其影院内举办了首场商业化摔跤比赛。此后,随着比赛场次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日益扩大,选手的比赛酬金不断攀升。塞内加尔1960年独立后,政府成立了摔跤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规则和制度,将击打摔跤正式列为运动项目,实行职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击打摔跤选手为18岁至45岁的男性,不分重量级别。比赛在直径或边长为25米或30米的圆形或方形场内举行,场内铺一层10厘米至15厘米厚的沙子,周边围上沙袋,外围设置热身和举行赛前仪式的场地。赛前仪式是击打摔跤比赛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手身穿传统服饰,在歌声和鼓声的伴奏下,领着各自伴舞团队,跳着所属民族的传统舞蹈入场,以烘托现场气氛,为比赛造势。舞蹈结束后一般会进行神秘的宗教仪式,由选手各自的马拉布(马格里布地区以读经、传教度日的伊斯兰教布道者)为其进行祈福。选手脱掉外衣,身上佩戴各式各样的护身符,随行人员不断往其身上浇淋祈求保佑的“神水”——一种马拉布用树叶煮的水或在水中添加墨、牛奶等调制的液体。
比赛开始后,根据规定,选手应徒手、光脚、赤裸上身,仅穿短裤,戴护齿,禁止戴戒指、手环、手链等对对手构成危险的物品,禁止使用脚、膝盖、头和肘击,禁止击打生殖器和颈背,禁止蒙眼、扼喉和撕咬。比赛中背部、腹部、肋部、臀部或头部触地,以及除脚以外的身体4个部位着地、坐到脚后跟上、出界或受对手正常攻击而严重受伤者失败。比赛时有3名裁判(1名主裁和2名边裁),一般每场安排10组比赛,每组分为2轮,每轮10分钟或15分钟,中场休息3分钟。如首轮决出胜负,则比赛结束;若两轮比赛后仍为平局,则加赛5分钟或10分钟;如加时赛后仍未决出胜负,则根据犯规次数等因素裁定胜负。
击打摔跤在塞内加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宗教界都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每个赛季(每年11月至次年7月)均在首都达喀尔举办50余场比赛。大型比赛赞助商络绎不绝,电视转播权争夺激烈,数万张门票往往在一两天内便销售一空。一些明星选手粉丝众多,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每场比赛的酬金高达50万元甚至100多万元。
除击打摔跤外,禁止击打动作的普通传统摔跤也在塞内加尔广泛流行,全国现有摔跤手2000余人,每年国家、省级和地方摔跤管理委员会及私人赛事组织者在全国城乡举办数百场比赛,但与击打摔跤比赛相比,其商业化水平和影响力无法同日而语。
虽然摔跤是深受塞内加尔各阶层人民喜爱的竞技运动,在马里、几内亚等周边国家也有很多粉丝,但此前整个非洲地区都没有一座专门的竞技摔跤场,比赛要临时借用足球场。据了解,由中国援建的竞技摔跤场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可容纳2万名观众,自去年7月移交以来,已举办了10多场正式比赛,为塞内加尔人民的摔跤梦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